心肌梗死的并发症包括以下几种:
1、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24小时内最常见。包括室速、室颤等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缓慢性心律失常。多发生在发病早期,也可在发病1~2周内发生,以室性心律失常居多,发生率为60%~100%,是急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室颤是快速型心律失常中导致患者死亡的一种最危险的方式,发生前无任何征兆,极少能够自行缓解,需要进行直流电复律治疗。若能在4分钟内进行除颤,成功率可达50%以上,一旦超过4分钟,成功率仅有4%。室颤是心梗患者入院前和住院期间死亡的主要原因。缓慢性心律失常多见于下壁心肌梗死,多可恢复,少数需永久起搏器治疗。
2、心力衰竭:心力衰竭主要与大量心肌坏死、心室重构和心脏扩大有关,也可继发于心律失常或机械并发症。梗阻的血管如果不能及时恢复血液流通,就会导致心肌细胞不可逆转的坏死。心肌细胞坏死的面积将会决定心脏的功能,一旦达到左心室的20%即可引起心力衰竭,超过40%可导致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时,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夜间不能平卧。心衰为慢性进展性疾病,活动耐量下降,增加猝死发生率。
3、心脏破裂: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包括心脏游离壁破裂、室间隔穿孔和乳头肌破裂3种类型,常导致心脏电机械分离和心包填塞等并发症,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的10%~50%,常在起病一周内出现,在高龄、高血压患者中容易发生。一般抢救措施通常无效,是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原因之一。心室游离壁破裂是心脏破裂最常见的一种,常发生于第1周,其高峰在心肌梗死后24 h内。室间隔穿孔常发生于心梗后3~7 d。
4、心室壁瘤:室壁瘤在心梗存活患者中发生率为10%~38%。主要见于左室,由于梗死处的心肌丧失了收缩力,心脏局部呈囊袋状或不规则状向外膨出,局部室壁变薄,呈矛盾运动或不运动。心室壁瘤会阻碍心脏的收缩舒张功能,最终将会导致心衰。
5、心源性休克:多见于右室梗死,急性心梗时由于丧失多数具有收缩功能的心肌而引起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脏排血功能显著减弱,可并发心源性休克。80%在起病24小时内发生。表现为血压下降,收缩压在90mmHg以下,出冷汗,面色苍白,意识障碍,脉细弱,呼吸浅表,少尿甚至无尿。
6、心肌梗死后综合征:一般在心肌梗塞后数周内发生心包炎和胸膜炎。表现为胸痛、发烧、白细胞增高、心包摩擦音、胸膜摩擦音等。可能为机体对心肌坏死形成的自身抗原的过敏反应,一般预后良好。
7、栓塞:发生率1%~6%,见于起病后1~2周。多由于左心室附壁血栓脱落,随着血流流向身体各处,一旦到达某处较窄的血管,就会卡住形成栓塞,引起体循环的栓塞如肢体动脉栓塞、脑栓塞、肾栓塞及肠系膜动脉栓塞。心肌梗塞患者较长时间的卧床不活动,可能加剧深层静脉血栓形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尤其是已经植入支架的患者状缓解后,认为自己痊愈,不听劝阻强行出院、过劳过累、暴饮暴食后院外再次心肌梗死。心肌梗死的并发症多数发生在1周内,如果能在早期注意预防,就能提高远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那么,如何预防心肌梗死的并发症呢?
1、就近找能做支架的医院
尽早开通闭塞血管。越早开通血管,梗死心肌越少,并发症出现几率越小。
所以,要选择能做冠脉支架的最近的医院!如果在偏远的地方,预计2小时不能到达可做冠脉支架的医院,就近选择能溶栓的医院。
2、休息
急性期需要绝对卧床休息,尽可能减少心脏做功,避免情绪激动,保持环境安静。
3、饮食
(1)少食多餐:饱餐后腹压上升,胃肠道血液需求量增加,增加心脏负担。
(2)低脂饮食:进食过多脂肪,可使血液黏稠度增高,加重冠状动脉的闭塞,宜进低脂、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膳食,如果汁、菜汤、米粥、面片等。
(3)适量的蛋白、水果、高纤维素:杂粮、蔬果等高纤维素饮食可以刺激肠壁引起排便,促进类固醇的排泄,使血胆固醇下降,水果中果胶可起通便作用。
(4)限制钠盐的摄入量:每日盐摄入<6g,减轻机体钠水潴留,同时注意饮食的搭配,避免种类单一。
4、运动
心梗前3天,绝对卧床休息,饮食及大小便均有护理人员协助,四肢关节做被动活动,防止血栓发生;第2周可在床上翻身及肢体自由活动,可在床边及室内活动;建议全休4周,且避免快走、跑步等大活动量,活动有不适者应减少活动量,循序渐进。
5、保持大便通畅
禁止用力排便,病情允许时,尽量使用床边坐便器,必要时应用辅助通便药物。
凡注有"浙江在线健康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健康网",并保留"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电头。
传真:0571-85312322
邮箱:1445439526@qq.cn
扫码关注
浙江在线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