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为由多因素、多病原引起的以大便性状改变和大便次数增多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以夏秋季发病多见。常发生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多为散发,可呈流行性。
在2000年,WHO规定腹泻的防控成为全球性的医疗要务之一;同时,小儿腹泻也被我国卫计委列为儿科重点防治“四大疾病”之一。中医将其称为泄泻,临床症状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出现水样便。小儿因其脏腑娇嫩,行气未充,故泄泻易因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损伤脾胃,运化失常而发生。《古今医统》有:“泄泻乃脾胃专病,凡饮食、寒、热三者不调,此为内因,必致泄泻;又经所论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暑,秋伤湿,皆为外因,亦致泄泻,医者当于各类求之”。
西医上将小儿腹泻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其中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率达80%以上,包括真菌、病毒、细菌及霍乱和痢疾的感染等;非感染性腹泻包括综合性短肠、胆酸吸收不良等非先天性因素和微绒毛萎缩、免疫缺陷等先天性因素,最新的研究中也发现Whipple病、热带脂肪泻等婴幼儿吸收不良的病症中也往往易发生腹泻。中医认为,婴幼儿脏腑娇嫩,易受外邪所侵,或因喂养不当、饮食不洁导致脾胃失调或脾肾阳虚而致泄泻常发。
小儿腹泻在国内外的发病率都很高,在临床上的发病率也仅次于呼吸道感染而位居第二。
2004年,WHO表明:小儿腹泻是新生儿死亡的第二大原因。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会造成婴幼儿生长发育障碍,营养不良,甚至死亡。西医的治疗原则是:①预防脱水②纠正脱水③继续饮食④合理用药。一般情况给予对症治疗,若是明确有细菌感染则进行抗生素治疗,然而临床上目前出现了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大量长期的滥用抗生素或者激素会致患儿肠道内正常菌群失调,肠道生态平衡被破坏,使细菌的耐药性增强进而继发难辨梭状芽孢杆菌肠炎、霉菌性肠炎已致最终导致导致患儿病情加剧、病程迁延。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辩证论治,不是一概而论而是选择中药内服或外治的对症治疗。内服是根据分型不同选择相应的方剂;外治则有推拿、针灸、药物穴位注射、耳穴压豆法、灌肠洗浴、药物敷脐等方式[9],其中推拿以其方便,无任何不良反应,疗效确切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凡注有"浙江在线健康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健康网",并保留"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