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不可小觑的“餐后低血压”
2019年10月29日 来源:浙江中老年网 作者 浙江医院金海燕

  餐后低血压(PPH)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进食后引起的以低血压及相关症状(晕厥、冠状动脉事件和脑卒中)为主要表现的症候群。其中,65%的餐后低血压发生于早餐,19%和16%的病例发生在午餐和晚餐。

  餐后低血压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是神经、体液流失代偿等各因素所致,发病机制有以下学说,压力感受器敏感性下降,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不全,内脏血液灌注增多,餐后胰岛素水平不高,胃血管反应减弱,葡萄糖在肠内吸收速度过快。

  对于晕厥及跌倒等低血压症状的老年人,都需要考虑PPH的可能性。一般来说,符合3条标准之一者即可确定为餐后低血压:

  (1)餐后2小时内收缩压比餐前下降20mmHg以上;

  (2)餐前收缩压》100mmHg,而餐后<90mmHg;

  (3)餐后血压下降未达到上述标准,但出现餐后心脑缺血症状(心绞痛、乏力、头晕、晕厥或意识障碍)者。

  PPH危害比高血压有过之而无不及,既是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的常见促发因素,也是脏器缺氧衰竭的主要原因。因此,年老体弱者尤其要高度警惕和预防。

  PPH患者日常应注意以下几点:1、餐前适量饮水。餐前350-480ml可使自主神经损害者的餐后血压下降幅度减少20mmHg,餐前喝水可以增加血容量,防止因大脑供血不足引起血压下降。2、少食多餐。少食多餐的饮食习惯可以降低血压降低的速度,防止饭后低血压。自主神经衰弱的患者,可将每日3大餐改为6小餐。餐后平躺,餐后平躺可以保障重要器官的供血,也可防止低血压引起的不适。3、食物多样化,讲究“低碳”饮食,以米、面为主的高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高碳水化合物主食会使胃排空加快,营养吸收加速而致短时内脏血流量增加,导致餐后血压明显下降。因此,餐后PPH患者应以“低碳”饮食,适当进食一些脂肪含量高的食物。4、餐后劳逸结合。餐后血液大量集中于胃肠道,餐后低血压患者应静坐5-10分钟后再起立活动,起身后无明显头晕等不适者,可在餐后半小时行散步锻炼以增加心率和心输出量,以对抗餐后低血压。5、及时调整用药。药源性因素是餐后低血压的常见原因。PPH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利尿剂可能加重PPH,在没有绝对指征下,避免使用此类药物。高血压合并PPH者,尽量选用非利尿剂类降压药,并根据餐后血压变化调整用药剂量和降压目标,避免血压过低,可在2餐间服用;帕金森患者餐后低血压明显,与帕金森药物本身具有降压作用有关,故应加强监测、权衡利弊、酌情用药。

  若发生PPH,应立即平卧0.5-2小时,以保证大脑和心脏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待症状消失或者血压恢复常态后再慢慢坐起,无头晕眼花等症状后方可起身站立行走,以避免眩晕跌倒或诱发心脑血管急性事件。

 

责任编辑:王一鸣
标签: 低血压;晕厥;进食;血压;老年人;相关症状;脑卒中;症候群;碳水化合物;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