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吞咽障碍的新型营养法—间歇经口管饲法
2019年03月27日 来源:浙江中老年网 作者 浙江医院苏逍逍

  浙江在线-健康网3月27日讯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比较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严重时还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为保证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营养、水分的摄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是留置胃管。但是留置胃管的使用会给患者造成一系列并发症,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是一种创伤,长期带管在脸面部,自我形象紊乱,增加重病感,影响社交,易使患者生出悲观、失落等消极情绪。留置胃管的长期物理性刺激不仅使口腔分泌物增多增加不适感,还极易造成鼻腔、口腔及咽喉部的溃疡,甚至导致食管及胃黏膜糜烂出血等。同时,胃管的长期留置,不仅会引起贲门长期关闭不全、食管括约肌松弛引起误吸、食物返流、肺部感染等并发症,而且会导致咽喉反射长期处于被动的状态,使颚肌、咽部等发生废用性萎缩,从而影响吞咽功能的恢复,甚至导致吞咽功能的彻底丧失。

  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间歇经口管饲法应运而生,顾名思义,间歇经口管饲法,即进食前将胃管经过口腔插入胃内,使用医用注食器将准备好的流质食物、药物等经过胃管注入胃内,结束后拔除胃管的一种营养供给法。

  显而易见,在插管过程中,胃管刺激舌根部且让患者做吞咽动作,根据用进废退的原理,可以达到训练口咽相关肌群的目的,从而改善了吞咽功能,不仅能为患者提供营养需求,也能实现改善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目的。

  在护理临床工作中,有患者咨询过我们,说间歇管饲法每次喂食前都要插管,这样是不是反而会增加患者痛苦,降低康复信心?其实这样的疑虑在大家刚接触到间歇胃管时是普遍存在的,了解了这一管饲法后,病人疑虑会渐渐消退,他们都知道间歇胃管是经口置入,相对于留置胃管,插管途径绕开了狭窄的鼻前庭,缩短了插管路径。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反射迟钝,插管时不会感到明显恶心症状,符合正常的经口途径和生理需求,反而能增加患者的舒适感,同时也避免了因长期置管影响患者的个人形象问题,挽回了患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提高了生活质量。

  间歇插管时,胃管容易沿着咽后壁滑入食管,插管成功率高,是患者很容易掌握的技术,在家也可以训练吞咽功能。注食完毕后及时拔除胃管,使食管括约肌处于关闭状态,减少食物返流的机会,降低了肺炎的发生率从而改善疾病预后,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一新型的营养法将会受益于更多的吞咽障碍患者,广泛应用于临床。

责任编辑:王一鸣
标签: 吞咽;吞咽障碍;插管;食管;脑卒中;功能障碍患者;括约肌;并发症;反射;黏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