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警惕血管中沉寂的“杀手”
2020年07月28日 来源:浙江中老年网 浙江医院 黄少玲

  陈先生,64岁,15天前行颈椎手术,术后出院,他怎么也没想到15天后会因“突发意识下降45分钟”由120送入急诊抢救,入院时体温37℃,脉搏82次/分,呼吸14次/分,血压82/53mmHg,血氧饱和度79%,处于浅昏迷状态,皮肤湿冷,紫绀,右下肢中度水肿,D-二聚体>20mg/L,肺部CTA提示双肺动脉主干,双侧肺动脉部分分支栓塞,双下肢血管B超示右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经抢救陈先生神志转清转入ICU继续治疗。那差点要了陈先生命罪魁祸首是什?它又是怎么来的呢?

  这个罪魁祸首就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血液在静脉内异常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的一种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包括深静脉血栓(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DVT的主要不良后果是导致PTE,会显著影响生活质量,甚至死亡。静脉血栓常发生于下肢或盆腔深静脉,这里的栓子不安份,有朝一日随血流流窜到肺部,就导致肺栓塞。所以,通常一提及深静脉栓塞,免不了要想到肺栓塞。来源于下肢的血栓经过静脉系统进入右心房-右心室,随着心脏的收缩进入肺动脉。肺动脉从心脏发出后像树枝样越来越细,栓子一直往前直到血管的口径无法让其通过,于是便就此安营扎寨,造成阻塞,让栓子远端动脉缺血,近端血管内压力升高(肺动脉高压)。这样一高一低将直接影响心肺功能。往往因为缺氧心衰而致命,因此,深静脉栓塞不可小视。

  那我们就来聊聊常见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有那些:

  1、深静脉血栓(DVT)可见于任何年龄层者,但统计显示,随年龄增大,发病率逐步增高,80岁人群的发病率是30岁人群的30余倍。年龄对深静脉血栓发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年龄增加,DVT的易患因素也随之增加。实验表明,老年人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活性较高,小腿肌肉的泵作用减弱使血液在比目鱼肌静脉丛和静脉瓣袋内淤滞较重,因此DVT的发病率较年轻人高。

  活动减少,有的时候,长期旅行,坐飞机时间长了、就有可能罹患静脉血栓,还有个专用名字叫做:经济舱综合症!

  有静脉血栓病史的人罹患静脉血栓,换句话说:静脉血栓容易复发。

  恶性肿瘤病人静脉血栓发病率明显增加。

  创伤及骨科术后病人罹患静脉血栓。因为创伤及手术后的病人活动减少,静脉血栓发病率明显增加。

  孕产妇,静脉曲张及静脉血栓发病率明显增加。由于胎儿压迫盆腔静脉导致下肢静脉回流不畅,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另一方面,孕产期处于高凝状态,血栓形成几率增加。再者,"坐月子"活动减少也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

  临床治疗的各种静脉插管: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输液等。长期留置导管于血管内,容易造成血管损伤,诱发静脉血栓形成。

  一些人先天性缺乏某些抗凝血因子,称为易栓症,罹患静脉血栓!

  肥胖容易形成静脉血栓!

  下肢静脉曲张的人,下肢血液回流不畅,容易并发下肢静脉血栓。

  那我们该做些什么来预防呢?

  1.建议抬高下肢20°至30°,早期指导督促病人准时做下肢的主动或被动运动,如足背屈、膝踝关节的伸屈、举腿等活动。晕厥或意识不清的患者,给予由足跟起自下而上做下肢腿部比目鱼肌、腓肠肌挤压运动;在病情许可时建议早期下床活动。

  2.行使肢体被动装配改善术后肢体血流淤滞,如循序减压弹力袜(GEC),以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3.忌在患肢行静脉穿刺,不宜点滴大量高渗糖。

  4.急症措置指导:如展现胸痛、心悸、呼吸难题及咳血等症状,考虑发生肺栓塞,马上平卧,避免作深呼吸、咳嗽、凶猛翻身活动。实时就医。

责任编辑:王秀萍
标签: 静脉血栓;肺动脉;下肢静脉血栓;发病率;肺部;血管;静脉血栓形成;血氧饱和度;颈椎手术;下肢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