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静脉“生病”了吗?
2020年07月28日 来源:浙江中老年网 浙江医院 孙梦楠

  很多人生病后在住院期间都会进行静脉输液,也就是所谓的“挂盐水”,由于很多住院病人由于自己的病情需要长期大量的挂盐水,也因此常常会出现各种不好的反应,比如,有些人挂盐水的时候会发现针头上方会出现疼痛、皮肤发红、甚至出现一个肿包,按压的时候疼痛、坚硬。

  大家往往并不知道这个什么原因,询问护士,护士会查看手臂静脉炎的情况,然后根据严重程度采取对应的处理措施,大家是不是也很奇怪,明明针用了没有多久,自己也没有乱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其实,输液导致的静脉炎是输液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输液过程中静脉出现疼痛、发红发肿,或者静脉上能看到很明显的条索状静脉,甚至出现硬结,也就是出现了肿包。

  现在,就向大家科普一下出现静脉炎的大致原因和如何护理出现静脉炎以后的静脉。

  首先,为什么输液过程中会出现静脉炎呢?第一是因为药物的浓度和人体本身的血浆浓度并不相等,正常血浆PH值7.35-7.45,而输入人体的药物浓度对于人体本身血浆而言,浓度低于正常值或高于正常值,过酸过碱会引起血浆的PH值改变,对于局部的血管造成了刺激和损伤,研究表明,外周静脉即四肢静脉输入PH值小于5或大于9的液体时,会导致静脉炎的发生[1];第二药物浓度的不同,会造成溶液的渗透压不同,渗透压是指用半透膜把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隔开时发生的渗透现象,到达平衡时半透膜两侧溶液产生的位能差,药物的浓度相对于血浆浓度是有差值的,高渗和低渗都会对静脉血管造成影响,研究表明,渗透压大于600mosm/L的药物可在24小时内造成化学性静脉炎[1];第三为机械因素:在短时间内反复的对同一条静脉附近穿刺、静脉留置针太粗太硬、输液过程中输入静脉的各种微粒,如药物结晶微粒、橡皮屑等物质等因素也会导致静脉炎的发生;第四是病人自身的因素导致,如患者免疫力低下,或老年人静脉过细、血管弹性差等因素也会造成静脉炎的发生。

  那发生静脉炎以后除了护士提供的措施之外,我们自己还能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发生静脉炎以后,第一,可以采取冷敷的方法,所谓热胀冷缩,冷敷可以收缩血管,使神经末梢的敏感性降低,达到减轻疼痛的效果;二适用于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医生开具硫酸镁湿敷的医嘱,护士在静脉炎处湿敷,硫酸镁可通过浓度差吸收渗透部位的水分,收缩渗透部位范围,达到治疗的效果;三可使用多磺酸粘多糖软膏外用,适用于静脉炎较轻的情况;第四可使用新鲜土豆片切成薄片外敷于静脉炎附近,距离穿刺点2-3cm处,变干后更换;第五将新鲜芦荟汁均匀涂抹于静脉炎处,每天4-6次,也可起到一定的作用[1]。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明白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呢?输液导致的静脉炎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大家也不用太过紧张,有调查显示,在接受静脉注射的病人中,有80%存在有不同程度的静脉炎,因此,这并不是个体存在的现象,现在仍有研究在寻找如何减少静脉炎发生几率的方法,比如浙江医院给病人输液之前会外敷金黄散,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降低静脉炎的发生。

  希望大家看到现在,能够理解静脉炎的发生,平时注意保护静脉,悄悄告诉你们,像芹菜、海带、黑木耳、食醋这类食物可以保护血管,是血管内的“清道夫”哟。

  参考文献:

  [1]张红丽.静脉输液所致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农村卫生,2017(20):58.

 

责任编辑:王秀萍
标签: 静脉炎;静脉;输液;疼痛;盐水;发红;血管;护士;针头;血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