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归来,已是寒露,安然度秋,这几款秘制“神器”赶紧备起来
2020年11月26日 来源:浙江中老年网 浙江医院 汪涛

  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10月8日,迎来了今年的第十七个节气——寒露,霜染红叶,杂树萧疏,蝉噤荷残,夜凉如水。 “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故称寒露,亦即寒气显露之意,气候由凉转冷,大部分地区均已进入典型的秋季气候,部分高纬度地区甚至已经出现下雪。浙江医院中医内科主任杨敏春主任中医师提醒,这一时节燥气当令,而寒气渐盛。因此养生方面既要注意防燥又要注意防寒。

  清燥润肺,滋阴润肤

  “寒露”之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秋燥”的影响也更加明显,容易出现皮肤干燥、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会有毛发脱落和大便秘结等情况。

  饮食上应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类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莲藕、百合、沙参、梨、荸荠、苹果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   

  燥易犯肺,秋燥伤人往往出现,口、鼻、咽喉部位的干燥不适,甚者出现干咳等症状,既往慢性咽炎或用嗓过度的,往往症状尤为明显。有鉴于此,浙江医院中医内科准备了 “清喉利咽散”:由金银花、玄参、麦冬、薄荷、西青果、甘草等配伍组成,已预先研磨成粉,每日1剂,沸水冲泡代茶饮,有滋阴降火润燥,清热解毒利咽的功效。

  燥邪伤人的另一常见表现为皮肤干燥、瘙痒,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手、足皮肤的干裂。针对这一情况,亦准备了“润肤散”:由生地黄、当归、制何首乌、桃仁、杏仁、火麻仁、五倍子、千里光等配伍组成,有润肤止痒的功效。

  皮肤干燥瘙痒者,可以此泡水浸泡患处,或稀释后沐浴。

  防寒保暖,温肾暖脾

  寒露之后,寒气渐盛,易出现寒气伤人的症状,脾胃虚寒者容易出现腹痛腹泻,大便稀溏,消化不良等,部分女性患者还可出现痛经加重等情况,而脾肾阳虚者易出现手足不温甚至冰凉的情况,因此尤其注意防寒保暖。

  脾胃虚寒者,饮食上应少吃螃蟹、菊花、绿茶以及生冷瓜果等物,梨亦要少吃。而莲子、山药、牛肉、羊肉等温补之物可适当增加。

  中医讲,“腹部为阴,背部为阳”,腹部是全身最怕受凉、最需要保暖的地方,脾胃虚寒者,尤其注意腹部的保暖。及时增加衣物,夜间防止着凉。还可以做做熏蒸或者艾灸,在气海、神阙、关元等穴位艾灸15分钟,寒邪严重的,还可以隔姜灸以增强温通经脉、驱寒的效果。

  针对脾胃虚寒,及肾阳不足者,中医内科准备了“扶正脐贴”:由仙灵脾、艾叶、红芪等药物组成,有温补脾肾的效果,有上述症候者可至医院咨询,已加工成丸,每日敷脐一次即可。

  此外,需注意寒从脚起,做好足部保暖。除了要选择保暖性能好、透气的鞋袜外,平时还要注意不要久坐久站,经常活动肢体,以促进血液循环,每天晚上临睡前最好用热水泡泡脚。泡脚的时候加点中药可事半功倍。

  比如,温肾通络散:由桂枝、红花、当归、艾叶、独活、细辛、三七、乳香、没药等组成,有温肾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已加工成足浴包,特别适合寒凝血瘀、肢体关节疼痛、下肢不温的人群使用。

  糖尿病及下肢动、静脉功能障碍者需咨询医生后使用。


责任编辑:王秀萍
标签: 保暖;脾胃虚寒;干燥;寒气;皮肤;滋阴;腹部;当归;医院中医;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