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反复胸闷,这种最生理的起搏方式帮他告别“起搏依赖”
2020年06月05日 来源:浙江中老年网 浙江医院 曾文平 吴婧

  这个春节,70岁的陈先生(化名)过得心惊胆战,不仅仅是因为新冠肺炎,更是因为他的身体状况。他反复胸闷的状况已经持续了四年多了,并且伴有黑矇现象,春节后,这种情况愈发的严重。

  权衡之下,陈先生来到了浙江医院灵隐院区。经过检查,陈先生的心率仅为46次/分,心脏饱满,未及杂音。从冠脉CTA看,陈先生的心脏中有三支血管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这会不会是造成陈先生胸闷黑矇的“罪魁祸首”?

  进一步检查发现,陈先生的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2:1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QRS宽度152ms。

  动态心电图示心率35-112/分,平均心率55次/分,见I度、II度二型、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传导阻滞导致心动过缓应该才是患者胸闷黑矇的首要原因。

  心超提示左心房大小约5.6*4.2*4.3cm,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约5.7cm。

  怎么做对患者最佳?他们选择了这种方式

  患者反复胸闷伴黑矇,心电图又提示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具有心脏起搏器I类植入指征,如果进行传统的起搏方式,预计起搏依赖,长期下来,心功能可能受影响较大,且目前左心偏大, CRT或希蒲系统起搏更佳。应该尽快进行手术缓解症状!

  浙江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唐礼江主任医师,心血管内科副主任陈建明主任医师等仔细讨论了陈先生的病情,他们跟陈先生沟通后,决定选择左束支区域起搏。

  唐礼江、陈建明随后率领起搏团队,为陈先生实施了选择性左束支起搏并获得成功。此项手术的技术难点在于起搏器电极放置部位不同于普通起搏器,需将电极准确植入左束支处起搏,最大限度的避免传统右室起搏带来的并发症。

  唐礼江介绍,半个多世纪以来,人工心脏起搏从最开始的简单刺激心脏恢复跳动,到后来的房室顺序起搏。追求最优生理性起搏,保持或纠正阻滞部位以下的心脏电、机械的同步性,从而改善或减少心衰发生成为起搏植入医生的孜孜追求。

  希氏束起搏是目前最为生理的起搏方式,但是成功率低、起搏阈值高、长期安全性等问题限制的它的使用范围。更深、更远,跨阻滞部位起搏成为最佳解决方案,左束支区域起搏应运而生。

  来认识一下左束支起搏技术

  与希氏束解剖范围局限不同的是,左束支呈网状分布在左室间隔面内膜下,因此是一个区域起搏,定位相对容易,起搏夺获部位可以是左束支以下直至左侧浦肯野网,目前统称为左束支区域起搏,是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标测两种技术的深度融合。

  其要点为:经静脉途径,将特殊的电极从右室间隔面深拧沿室间隔至左室间隔面内膜下的左束支区域,达到跨越阻滞部位,保持左室电同步。特征为:起搏QRS形态为RBBB形;起搏后最大限度保持左室电同步;可以为选择性或非选择性左束支区域起搏;记录到左束支电位。

  左束支起搏的优点在哪里?

  常规的起搏位点无论是右室心尖部还是间隔部,均不是通过传导系统下传激动,因而人为造成了心室收缩不同步,增加心衰的发生率。虽然间隔部起搏相比心尖部起搏而言相对生理,且QRS波相对较窄,但无论右室间隔面起搏或左室间隔面起搏,均没有夺获传导束,与穿间隔至左室间隔心内膜下夺获传导束的左束支区域起搏有着本质差别。

  左束支区域起搏由希氏束起搏在操作过程中向更深更远发展而来,其本质都是传导系统起搏。相对希氏束起搏来说,左束支区域起搏最大的优点在于跨越阻滞部位、最大限度兼顾生理性与安全性。

  这样的患者适合左束支起搏

  左束支区域起搏是一项生理性起搏新技术,目前来说它能最大限度在保证起搏安全性的基础上保持左室电同步,主要适用于起搏依赖伴或不伴心衰的患者,以减少远期因非生理性起搏导致的心衰发生率甚至改善已经出现的与心脏电传导异常相关的心衰(尤其左束支传导阻滞者)。肥厚型心肌病或者间隔纤维化者成功率较低。

  采用左束支起搏,术后陈先生恢复良好,他说:“虽然我不懂得专业的医学知识,之前一直没做成手术,这次,在浙江医院顺利手术后,我感觉好了很多,胸闷的情况几乎没有了,非常感谢浙江医院的医生们!”

  

责任编辑:王秀萍
标签: 先生;束支传导阻滞;传导;心脏;身体状况;电极;肺炎;春节;房室传导阻滞;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