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你是否觉得又闷又粘呢?之所以又闷又粘,是因为湿在热的作用下从地上蒸出来了。“湿”作为一个热门话题,现在被很多人津津乐道,那么对于湿你到底了解多少?“湿”又是一个什么东西呢?我们今天来简单的了解一下。
人们常说的湿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也就是很多机构用来炒作的万能公式。它包含了外感的和内生的。外感的多是因为气候变化,淋雨,涉水,起居及工作环境潮湿等,使外来水湿侵入人体而引起的。内生的则是一种病理性的产物,多由于脾失健运,导致水液代谢障碍而造成的。
那么“湿”有些什么样的特点呢?湿为重浊有质之邪,性质粘滞,停滞,弥漫,它伤人多隐匿缓慢不易觉察。内生的湿是指脾的运化功能和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湿浊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常见的原因有:过食肥甘厚味,嗜烟好酒,恣食生冷,内伤脾胃;或者喜静少动,素体肥胖,情志抑郁,而使脾胃气机郁滞,运化不利。
分析完“湿”的成因及致病机理,再谈谈如何祛湿。
中医治法中有一条叫“在表者汗而发之”。外感的湿多由皮毛而入,在未深入之前都应该怎么来就怎么去。去除皮毛里邪气的最好方法就是发汗。发汗的方法有很多,运动发汗,热熨发汗,熏蒸发汗等,拔罐虽然不发汗,但也是引邪外出的一种方法,又因为简单容易掌握,所以常常被人们提及。但出汗时要注意的是出汗方式,就是要微微出汗,不可以大汗淋漓。而且出汗后要避风,避寒,避湿。
对于在里的“湿”主要依靠食物及药物来调节。湿是阴邪,需要阳气来对抗,所以一般适宜用一些温性的食物或药物来去除,常用的就是生姜。生姜味辛,性温,有行气散寒,温中止呕的功效,味辛性温的药都有行气散发的功效,可使气血运行加快,从而调畅气机,有助于脾胃的运化,使湿邪加快排出。又因为内湿是脾胃运化障碍,导致津液输布异常所致,所以健脾利湿的食物或药物对祛湿也有帮助,如米仁,茯苓,猪苓,泽泻,赤小豆等,都有健脾利水渗湿的功效,煎服有助于排湿健脾。但服用时要注意煎汤去渣,只喝煎出的水。因为米仁,茯苓,赤小豆等都含有淀粉,食用过量,不仅不能祛湿,反而会增加脾胃的负担。
以上就是中医认识的“湿”,希望对大家认识“湿”,理解“湿”有一定的帮助。
凡注有"浙江在线健康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健康网",并保留"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