鼾症,俗称打鼾、打呼噜,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睡眠现象,睡觉时同学、亲友如果鼾声太大,很容易让周围的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然而令人抓狂的是,对于打鼾我们几乎束手无策,只能抱紧被子,捂住耳朵,隔绝出暂时的宁静。有时甚至自暴自弃,希望在听习惯之后,能适应在鼾声中入睡。长期以来,除了被当作一种噪音影响他人休息外,人们并不认为打鼾会对患者本人的健康造成多大危害,因而并未被当作一种病理现象引起人们的重视。大多数人对打鼾司空见惯,不以为然。
打呼噜不是个小问题,其产生原因是由于呼吸过程中气流高速通过上呼吸道的狭窄部位时,振动气道周围的软组织而引起。不同的人发出鼾声的性质是不尽相同的:轻者只在劳累、饮酒或仰卧位睡觉时发生;重症者则夜夜鼾声如雷,从不间断,一般称之为习惯性打鼾;有的人发出的鼾声均匀而规律,声音高低一致,一般不伴呼吸暂停,称之为单纯性打鼾;有的则不然,声音忽高忽低,间歇数十秒到数分钟无声无息,时而还发出可怕的怪声,这种鼾声常见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
有些人由于打呼噜使睡眠呼吸反复暂停,引起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造成大脑、血液严重缺氧,形成低血氧症,而诱发高血压、肺心病、心率失常、心肌梗死、心绞痛等,甚至发生猝死。因此,该病可以被称之为隐形的“杀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一种睡眠障碍性疾病,可行多导睡眠监测,同时监测脑电图、心电图、口腔(鼻腔)气流测定、鼾声指数测定、胸腹呼吸运动、指末氧饱和度等多项复合检查,来明确诊断。
根据研究调查发现,鼾症是多因素疾病。肥胖、抽烟饮酒习惯、颌面部结构异常、扁桃体肥大、鼻腔狭窄和舌根肥厚、悬雍垂过长、咽侧索狭窄、颈围过大等都与鼾症密切相关,而除上述因素外,年龄、性别、地区、体质等也是危险因素。研究证明男性打鼾率明显高于女性,男性的咽力比女性大, 尽管我们的上呼吸道都会随着年龄增大而缩小, 但最终男性上呼吸道的折叠程度高于女性。而且与站起来的姿势相比,男性躺下时其气道尺寸也有明显变化。一项肺活量测试也显示: 男性在剧烈运动时,咽头尺寸改变幅度也明显大于女性。正是由于强烈的改变幅度, 导致了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因此男性打鼾更厉害。女性打鼾与月经及雌激素水平有关,绝经期妇女打鼾率明显高于未绝经女性;男性打鼾与吸烟、饮酒有关,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高而增加,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等诸多并发症打鼾率均要高于正常人。
鼾症古籍中称之为“鼾眠候”,首见于《诸病源候论》:“鼾眠者……其有肥人眠作声者,但肥人气血沉厚,迫隘喉间,涩而不利亦作声。”而后医家多将“鼾症”归为“不寐”的范畴,《伤寒论纲目·鼻燥口舌燥咽燥》曰:“鼻息鼾睡者,风湿也。”清·黄朝坊在《证治汇补·卷之二·痰症》中论曰:“升于肺,则塞窍鼾睡,喘息有声,名曰中痰……” 等都有生动记载,对鼾眠症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并认为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肺、脾、肾三脏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导致痰浊内郁,气机不利,阻塞脉络,或痰浊和瘀血交结,上蒙清窍,脑失濡养是其病症的主要病因病机。
中医药治疗一般主张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以益气健脾、豁痰开窍、活血化瘀、疏利气机为基本法则。常用基本方是:丹参、石菖蒲、郁金、赤芍、枳实、清半夏、陈皮、茯苓等,再根据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灵活加减。中医学还认为,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提倡体脑并用,饮食以素食为主,少进甜食,忌酒戒烟,夜间睡眠以侧卧为宜。
鼾症还可以可通过减肥、戒烟等改变生活方式,以及口腔矫正器、呼吸机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或局部手术来治疗。选择合适的枕头,枕头的软硬和高度都要适中。枕头太软,会使脖子往后仰,造成喉部肌肉紧张,引发打呼噜。枕头太硬,容易把脖子窝住,造成呼吸不顺畅,也会引起打呼噜。一般来说,枕头高度在10-15厘米是最合适的。侧睡时,枕头的高度与一侧肩宽一致;仰睡时,枕头高度与拳头宽度一致。改善生活习惯,有打呼噜习惯的人,平时的饮食最好以清淡为主,少吃刺激性的食物。1、增强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2、避免烟酒嗜好,因为吸烟能引起呼吸道症状加重,饮酒加重打鼾、夜间呼吸紊乱及低氧血症。尤其是睡前饮酒。4、鼾症病人多有血氧含量下降,故常伴有高血压、心律紊乱、血液粘稠度增高,心脏负担加重,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所以要重视血压的监测,按时服用降压药物。5、睡前禁止服用镇静、安眠药物,以免加重对呼吸中枢调节的抑制。采取侧卧位睡眠姿势,尤以右侧卧位为宜,避免在睡眠时舌、软腭、悬雍垂松弛后坠,加重上气道堵塞。
请注意,如果你常常打鼾声很响或是常有间断呼吸暂停,白天精神不振、倦怠头痛、行为怪异、思想不集中、判断力下降、记忆力衰弱、工作效率低容易出差错等,千万不可大意,一定要到医院就诊,以明确诊治,否则这个睡梦中的隐形“杀手”很可能不知不觉地就危害到了你的生命安全。一般来说,及早发现,合理治疗,坚持科学的饮食作息方式,大部分病人的预后都是比较好的。
凡注有"浙江在线健康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健康网",并保留"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