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大雪”,大雪的到来,标志着仲冬时节的正式开始。
随着气温的下降,万物进一步展现“收藏”之象,草木叶落而归根,顺应这一趋势,人体也会开启相应的变化,阳气逐渐收敛于内,胃肠功能得到加强,一些平时胃口不太好的,到了冬天会有胃口改善的现象。浙江医院中医内科主任杨敏春主任中医师表示,趁着胃肠功能增加的时机,适当进补有助于改善体质,增进健康,延年益寿。
摄食适量肉类可抗寒耐冻
进补有食补、药补之分,一般人群可选择适当食补,为抵御外界的寒冷,需要增加机体的产热。
在三大产热营养中,碳水化合物的摄取量可保持在平常水平,同时应适当提高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量。摄食适量的肉类有较好的抗寒耐冻作用,因而冬季宜多吃一些具有温热性质的肉类。如鳝鱼、鳙鱼、鲢鱼、鳟鱼、虾、海参、鹅蛋、鸡肉、羊肉、狗肉、鹿肉等。另外,一些含油脂较高的果实也是冬季常食的食物,如、大枣、杏仁、核桃、 板栗、松子以及花生、葵花子、芝麻等,但不宜过多,以防发生高血脂症和肥胖病。
结合体质,可适当有所偏食
在进食上述食物时,要结合自己的体质,适当的有所偏食。
如偏于阳虚者,可适当多进食羊肉、鸡肉等温热品为宜;
偏于阴虚者,易上火者,可适当进食鸭肉、鹅肉为好。鸭肉,可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
对于体质偏弱而无明显阴阳偏颇的人来说,可以根据自己身体的实际情况,适当选用一些药食两用的食品,如红枣、芡实、薏苡仁、花生仁、核桃仁、黑芝麻、莲子、山药、扁豆、桂圆、山楂、饴糖等,再配合营养丰富的食品。
摄食适量肉类可抗寒耐冻
药补有药膳、膏方、外用之分。药膳以健脾补肾,补气补血为主,如黄芪、党参、山药、枸杞、肉桂等药入膳食。以下推荐两款:
黄雌鸡汤
配料:当归、白术(炒)、熟地黄、黄芪(炒)、桂心(各半两)、小黄雌鸡(一只,去头足肠翅,细切)
制法:上先用水七碗,煮鸡至三碗。
山药黑米粥
配料:生山药50~100g,黑米50克(用菰米者尤佳),枸杞15g。
制法:将去皮洗净,切丁,与黑米、枸杞同煮即成。
此外,冬令进补,不得不提膏方,膏方根据个人体质,按君臣佐使配伍而成,具有调整阴阳,补虚扶羸,益寿延年之功,根据作用,可分为补益为主和治病为主两大类。有需要者,可至浙江医院中医内科门诊咨询。
亦可采取“中药外用”
对于不喜服药的群众,可采取中药外用的方法,浙江医院中医内科针对脾胃虚寒,及肾阳不足者,准备了“扶正脐贴”:由仙灵脾、艾叶、红芪等药物组成,具温补脾肾的效果,有上述症候者可至医院咨询,已加工成丸,每日敷脐一次即可。
另外还推荐温肾通络散,对于改善手足冰冷、睡眠障碍均有一定效果。温肾通络散由桂枝、红花、当归、艾叶、独活、细辛、三七、乳香、没药等组成,有温肾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已加工成足浴包,特别适合寒凝血瘀、肢体关节疼痛、下肢不温者使用。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进补
杨敏春同时提醒,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进补,现代人生活条件改善,营养过剩者也比较多见,比如形体肥胖、大腹便便、舌苔厚腻、大便粘滞的人就不适合进补,三高、四高、五高人群的患者进补也要特别注意,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此外,冬季是阳气潜藏适合进补的季节,但是阳气入里,一部分人反而特别容易“上火”,出现便秘、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唇干、口干等不适,这些人进补需要慎重,尤其是一些温肾壮阳之品,应当避免。
本文指导专家
杨敏春
主任中医师,浙江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浙江省临床中青年名中医培养对象。兼任中 中华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常委,浙江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体质分会常委,脾胃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师从多位国家级名医大家,擅长慢性胃肠炎、便秘等脾胃病、急慢性咳嗽、月经病更年期综合症等妇科病、失眠、三高及亚健康调治。
专家门诊:
周三上午(灵隐院区)
周一全天(三墩院区)
凡注有"浙江在线健康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健康网",并保留"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