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症状,引起头痛的原因很多,可是人们常不重视,稍不注意,就可能酿成大祸。
近日,浙江医院脑科中心会同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进行了一场“拆弹”直播。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的多位国内知名专家参与点评与讨论。手术采用多屏互动的形式,专家在线上收看手术全过程,并实时互动,直播共吸引了数万名观众的观摩。
浙江医院脑科中心主任万曙主任医师表示,通过介入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现在比较普及,我们想通过这种直播的方式来告诉老百姓什么是动脉瘤,治疗动脉瘤用什么样的方式最安全、最实惠,同时也通过直播在业界同行间进行学习互动,增加技术领域的经验和交流。
35岁女士直喊“脑瓜疼”
脑袋里竟埋了两颗“炸弹”
4月初,35岁的赵女士因“突发头颈部疼痛”来到浙江医院神经介入科就诊。据患者家属介绍:入院前20小时,陈女士在家中突然感觉头颈部疼痛,直喊“脑瓜疼”,并且伴肢体乏力,站立困难,以及恶心、呕吐,休息后仍感头颈部疼痛,为求进一步治疗来院。
4月10日,万曙建议赵女士行脑血管造影术,发现双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这两枚动脉瘤十分微小,右侧大小为2.19*1.33*2.47mm(瘤颈*瘤体*瘤顶径),左侧大小为2.09*4.38*3.42mm(瘤颈*瘤体*瘤顶径),“可谓两枚隐形的炸弹,随时都有危及生命的危险。”万曙表示。
4月16日,万曙为赵女士在全麻下行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栓塞术(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拆除左侧的一枚“炸弹”后,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8月7日,万曙为其拆除埋在右侧劲动脉的“炸弹”,并将手术过程搬上直播。万曙说:“迷你动脉瘤是高难高危手术,加上如此复杂的血管路径,让此次手术的过程变得非常有学习和交流价值。”
微导管顺利到位后,释放支架,小心填塞弹簧圈,弹簧圈展示其柔顺性的优势,在微小动脉瘤内缓慢成蓝并逐渐向心性填塞。
造影显示完美栓塞结果,动脉瘤完全消失,载瘤动脉通畅。
脑动脉瘤颅内的不定时炸弹
说起“脑动脉瘤”,很多人还并不了解。可能还有人会误以为是脑部恶性肿瘤的一类,从而谈瘤色变。其实,脑动脉瘤并不是瘤,而是一种脑血管性疾病。它是由脑动脉壁在血流不断冲击下,出现气球状的隆起。
它虽不是肿瘤,但致死率非常高,严重出血的病人常在几分钟内陷入昏迷,甚至引发脑疝,导致呼吸心跳停止,被喻为潜伏在脑内的"不定时炸弹",不少患者来不及送医院就走了。
高血压等高危人群
每年体检最好加个脑部检查项目
万曙介绍,动脉瘤的高发年龄是50岁以上,但是近年来50岁以下的患者已经屡见不鲜了,30岁以下的患者也经常见到。
需要警惕的是,动脉瘤在破裂之前,绝大多数患者没有任何征兆。只有不到三成的患者,在动脉瘤破裂前,会突然出现电击一样的头疼,往往还伴随着恶心和呕吐等症状。
有的动脉瘤生长的部位特殊,压迫了某些神经系统,因此在逐渐生长的过程中,会导致患者出现嘴眼歪斜、喝水呛着的现象。如果出现了这些症状,极有可能是动脉瘤的压迫所导致,就要及时就医了。
“如果有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经常感觉头痛,最好每年体检的时候增做一个CT或者磁共振的血管造影(CTA或MRA),可以早期发现动脉瘤,并进行积极的干预。”万曙说,“除了建议高危人群每年体检增加一个脑血管筛查项目外,同时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劳逸结合,适度锻炼,远离亚健康生活状态。”
凡注有"浙江在线健康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健康网",并保留"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