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我还受着高温炙烤,你却告诉我秋天已来!
2020年09月27日 来源:浙江中老年网 浙江医院 路晨雯

  8月7日就是立秋了, 这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 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浙江医院中医内科主任杨敏春主任中医师表示,中医讲究节气养生, 从起居、运动、饮食等几方面都需要注意。

  起居

  立秋之后,宜早卧早起,因为“早卧”可调养人体中的阳气,“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防止收敛太多。因此,一般立秋过后以晚10点入睡,早晨6点起床为宜,既顺应阳气的收敛,又能舒展肺气。

  运动

  立秋节气过后可逐渐增加运动量,选择如游泳、健身操、慢跑、武术及各种球类运动等,从而增强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和脑的血液供应。但由于此时白天天气仍比较炎热,因此要注意避暑,不要在烈日下或特别炎热的地方运动。不要过于剧烈运动、大量出汗,避免伤及阳气和损伤筋骨。运动时要注意做好防护,避免中暑、脱水。

  立秋节气之后早晚寒凉,变冷的空气容易导致血管收缩,老年人或一些慢性病患者,尤其是心脑血管病患者在秋季并不宜过早晨练,待气温适宜后再行活动。

  饮食

  立秋之后气候逐渐干燥,但白天气温仍较高,所以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为主,可选用芝麻、蜂蜜、银耳、百合、乳品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

  秋季也是人体适宜进补的季节,以在冬季到来时,减少病毒感染和防止旧病复发。秋季进补应选用 “防燥不腻” 的平补之品。具有这类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

  此外,经过苦夏的煎熬,有“入夏无病三分虚”的说法,这时人们脾胃普遍较弱,养生要注意调理脾胃,多食用清热、利湿、健脾的食品,使体内的积存湿热排出,以有利于脾胃功能的恢复,也为冬季养生做好准备。健脾胃的食物有山药、扁豆、栗子、大枣、牛肉等。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而肺在五行中属金,与秋一样,故秋季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滋阴润肺的食物有梨、银耳、百合、蜂蜜、豆浆、冰糖、木耳等。在此也推荐几个药膳供大家选择:

  沙参玉竹老鸭汤 

  材料:老鸭、玉竹、沙参、鸡粉、盐

  做法:1.准备好以上所有食材,将老鸭洗净切块汆水,玉竹、沙参洗干净;2.将汆水后的鸭块和玉竹、沙参一起 放入汤锅中,加入适量清水;3.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煲2小时左右;4.加入适量鸡粉、盐调味即可。

  功效:滋阴润肺、养胃生津、去除虚热

  山药百合大枣粥

  材料:大米适量,山药90克,百合40克, 大枣15枚, 薏苡仁30克

  做法:将以上材料处理好一起煮粥

  功效:滋阴养胃、清热润燥

  夏秋之交,养生试试祛湿茶包 

  这段时间许多人都会有倦怠乏力、肢体困重、口粘、口臭、口甜、大便粘滞等不适感,来医院就诊时常会说:“医生,我湿气重”。

  中医理论中,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湿为长夏主气,也就是农历六月,夏秋之交之际,雨水丰厚,天气炎热,湿气蒸腾。所以在夏天,人们容易受湿邪所困。而湿邪容易困脾,故在感受湿邪之时,人们经常会感到胃口不佳、头昏身重、乏力、腹胀、大便粘腻不畅等症状,也会有舌淡胖边见齿痕、脉濡等体征的出现。 

  此外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人们爱吃甜品、夜宵,喜酒水、饮料等不良的饮食习惯也容易“生湿”;还有经常使用空调,使得原本夏季应该汗出湿去的这一自然过程被打乱,所以“湿重”的人群比以往更多了。故建议大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一些新鲜蔬菜、三餐规律。在夏季也不能总是待在空调房中,而应在清晨或傍晚天气不那么炎热的时候适当户外活动,减少空调的使用或者开空调时室温不宜过低,顺应自然,夏季还是应该适当出出汗。

  浙江医院中医内科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及现代人群体质特点,针对湿气重的人群,精选薏苡仁、砂仁、佩兰等优质中药材,特制祛湿茶包,有助于健脾化湿、利水消肿,有需要的患者可以前来咨询。

  祛湿茶包

  功效:健脾化湿,利水消肿。适用于湿浊蕴结人群,症见倦怠乏力、肢体困重、口粘、口臭、口甜、大便粘滞等。

  用法:口服,每日1包,开水反复泡服或煎汤代茶饮

  禁忌症:孕期、哺乳期妇女慎用。

 

 

责任编辑:王秀萍
标签: 节气;养生;沙参;玉竹;医院中医;饮食;起居;滋阴;农历;湿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