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吃惊,你的CT第一“读片人”已经是AI了
2020年07月28日 来源:浙江中老年网 浙江医院 吴玲珑

  年轻的时候,体检像春游,早上去医院溜达一趟,再吃个免费早餐,开心而归;随着年纪增长,体检对很多人来说像一场考试,前一天就开始紧张,直到拿到批过的卷子,才能放下心来。

  发现左肺结节一年半以后,39岁的钱先生(化名)好不容易才鼓足勇气来到浙江医院三墩院区复查。浙江医院放射科技术组医师完成他的胸部CT检查后不过一两分钟,系统就自动把他的胸部影像资料上传到了数据库,这时候,只要放射科诊断组医师打开电脑,高水平的“小助理”——AI辅助诊断系统早就默默帮他把CT上的可疑病灶部位打上方框,还配上了病灶大小,以及详细的检诊意见——低危还是高危。

  浙江医院放射科主任张建军主任医师说,医疗+AI是人工智能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如今AI已从实验走向应用,在不同的场景中辅助医生实现更高效、更准确、更早期的诊断。目前,在浙江医院两院区放射科,在AI辅助诊断系统的帮助下,接受CT检查的患者,第一“读片人”是经过特殊“培训”的人工智能,不仅可以帮助医生提高阅片效率,也大大减少了疾病的误诊和漏诊率。

  “小助手”秒速圈出可疑病灶

  连诊断都有了

  在张建军主任的工作桌上,同时摆放着两个显示器——一台诊断读片系统,一台为书写报告系统。诊断系统里,既装载了传统人工读片系统,又有它的工作“好伙伴”——AI辅助诊断系统。

  在传统的人工模式中,放射科医生每天需要面对的工作量很大,长时间工作必然会导致眼部疲劳,且精神无法高度集中。引入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做第一步的初筛工作,大大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AI的速度很快而且不会疲劳,这些方面大大缓解了放射科医生的工作压力!”张建军说。比如找出5mm以下的危险结节,并详细描述出位置、大小,要花很多时间,对于熟练的放射科医师来说,至少需要3~5分钟,而用AI人工智能辅助,能在数秒内显示全部结节,并筛查出真正高危的结节。

  它如此“火眼金睛”

  为什么还需要人工读片和审核

  在浙江医院放射科,AI表现得如此“火眼金睛”,微小到1mm的结节都能被它“挖”得无所遁形。但是对于患者来说,那么微小的结节真的全部都有必要知道?而它们又都有临床意义吗?

  在AI为钱先生找出散布在双肺的数枚实性微小结节后,经过医师审核后的报告上却重点列出了需要患者关注的右肺中叶、左肺上叶舌段纤维灶。张建军解释说,人工智能的检诊结果准确率很高,但却只是读片的第一关,还有医师的二次读片和审核,最终由审核报告的医师负责。“AI经常会‘小题大做’,圈出不少无关紧要的地方。这样会对患者造成无谓的困扰,所以,这也是人工复核的意义所在。”

  识别新冠肺炎病例CT胸片

  也可以找AI

  几个月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放射科团队同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并肩战斗,全力做好新冠肺炎患者影像诊断排查。他们与患者近距离接触,精准摆位、投照、扫描,遇到体弱的患者上前搀扶,遇到卧床的患者协助搬动,但是他们却从不抱怨,毫不退缩……目前,尽管我国新冠病毒防控战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提高检测新冠病毒的速度与准确度,仍是当前迫切所需的。在这里,也出现了AI的身影。

  新冠肺炎患者的CT胸片的影像特征表现为单肺或双肺多发、斑片状或节段性磨玻璃密度影等细微变化,而一位新冠肺炎病人的CT影像大概在300张左右,这给医生临床诊断带来巨大压力,医生对一个病例的CT影像肉眼分析耗时大约为5~15分钟。在浙江医院放射科,借助急性传染性肺炎影像AI预警平台,AI可以快速鉴别新冠肺炎影像与普通病毒性肺炎影像的区别,还可以测量肺炎范围,以及治疗效果,最终识别准确率高达95%以上。AI每识别一个病例平均只需要不到20秒,大大提高诊断效率,减轻医生压力。

  目前,人工智能在临床中还是以辅助医生为主,是“流水线上的工人”,替代部分重复劳动,真正复杂的、需要综合判断的工作是没有办法替代的。张建军表示,希望未来的人工智能,在足够的数据支撑下,通过充分的训练反馈,不断发展,有能力应对更多的复杂疾病。

  

  

责任编辑:王秀萍
标签: 人工智能;结节;张建军;诊断;影像;医院放射科;诊断系统;体检;卷子;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