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抓咬要防狂犬病
可是,你听说过“猫抓病”吗
随着一部部医疗剧的热播,大家在谈论剧情的同时,就剧中提到的疾病也会进行深入交流。譬如,在电视剧《急诊科医生》出现了这样的剧情:一个持续低烧的小男孩在妈妈的带领下来到医院,最初以为他是普通的感冒发烧,后来在和小男孩的交谈过程中发现他经常和猫作伴,并虐过猫。在他身上,医生还发现了很多被猫抓过的痕迹。结合小男孩的症状,女主角江医生最终诊断他患上的是名叫“猫抓病”的一种病。
“猫抓病”是编剧编出来的吗?“猫抓病”是真实存在的。一位15岁男孩因发现左腋下肿物半月余,近期来到浙江医院就诊,门诊拟左腋下皮下占位收治入院,并行皮下肿物切除术,术后肿物送至病理科常规检查。术后病理示(左腋下淋巴结)淋巴滤泡增生,部分结构破坏,并见肉芽肿性炎伴坏死及脓肿形成,结合临床及病史,考虑“猫抓病”可能。
“猫抓病”是什么病?
浙江医院预防保健科科长汤鸿鹰说,“猫抓病”是一种引起区域性浅表淋巴结肿大的人畜共患病,引起该病的病菌名汉赛巴尔通体。它是一种机会致病菌。相对来说,有先天性或后天免疫缺陷的病人通常会被感染,或者正常机体免疫力低下时也可能感染。
每年,“猫抓病”在全球发病人数超过4万例,以青少年和儿童居多,这种病以前不是很常见,但随着国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饲养宠物的家庭日益增多,临床上也经常碰到。除了猫以外,被狗、兔、猪、牛等哺乳动物抓伤,也有可能感染猫抓病。该病全年均可发生,好发于温暖潮湿的季节。
有什么临床及病理表现?
“猫抓病”的临床表现因病变部位及个体免疫力的不同而具有广泛的多样性,“猫抓病”典型临床表现为被猫抓、咬、舔后3~10天,在皮损部位可出现红斑、丘疹,随着病情进展,局部淋巴结可呈现肿大,以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常见,初期质地比较坚韧,碰触会有疼痛,大小不等,淋巴结还可化脓、偶尔穿破形成窦道或瘘管,一般肿大淋巴结在2~4个月内自行消退,少数持续数月,甚至全身淋巴结也见肿大。
同时,除了常常伴随有淋巴结红、肿、热、痛的局部症状外,还可出现发热、不适、疲乏、厌食、甚至肝脾肿大等全身症状。
“猫抓病”在病理学中有什么表现呢?浙江医院病理科雷欢医师说,“猫抓病”的淋巴病变随病程不同而不同。早期病变为组织细胞增生和滤泡增生,中期病变为肉芽肿性改变,晚期病变为有大小不同的脓肿形成,这些脓肿中心可有星芒状坏死伴中性粒细胞,周围围绕着栅栏状排列的组织细胞,另外,可见淋巴窦内充满单核细胞样B淋巴细胞。不过,做出诊断只有镜下的这些组织形态学改变还不行,还应该和临床表现及病史相结合。
应该如何治疗?
“猫抓病”为自限性疾病,对轻症患者采取对症治疗,重症患者及非典型患者使用敏感的抗生素治疗有利于缩短病程、促进预后、减少后遗症。
对于免疫力正常的人群,“猫抓病”持续一段时间会自愈,预后良好,绝大多数患者在半年内康复,不留后遗症。但对于免疫力缺陷的患者,如不采取积极的抗生素治疗,有可能会引起复发,甚至死亡。
应该如何预防?
汤鸿鹰提醒,随着“猫抓病”的发病日渐增多的趋势,正确认识和预防“猫抓病”很重要。
1.由于“猫抓病”可对免疫低下者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建议慢性病者与免疫力低下者、有幼儿的家庭,最好不要养宠物。
2..密切的宠物接触史、拥挤的居住环境、不洁的卫生条件可导致自然环境中的汉塞巴尔通体经皮肤黏膜途径感染人体。所以,要注意所养宠物的卫生,预防消毒,并保持不要和宠物过分亲密接触,尽量少刺激猫狗等,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被咬或抓伤。
3.“猫抓病”和狂犬病是两种不同的病,狂犬疫苗对此并不适用。所以如果不慎被宠物抓伤或咬伤,除了要及时接种狂犬疫苗外,还要警惕“猫抓病”,特别是出现莫名的发热、淋巴肿大时,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并且要告诉医生曾被宠物抓伤过,以便尽早诊断医治。
凡注有"浙江在线健康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健康网",并保留"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