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七旬老人腹痛难忍,命悬一线!
2019年04月18日 来源:浙江中老年网 作者 浙江医院郭俊

  “感觉就是个奇迹,手术只用了半小时,术后腹痛和高烧竟都神奇地消失了,我感觉自己像是重生了。”12月9日,经E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抢救成功的67岁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患者塔西·艾力(化名)激动地说。在浙江省援疆专家、浙江医院消化内窥镜室副主任冯玉良副主任医师(援疆身份: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内镜室主任)带领下,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首次独立开展ERCP术获得成功。

  年近七旬腹痛难忍

  ERCP微创手术化险为夷

  12月7日凌晨1点40分,塔西·艾力因胸痛、上腹痛、持续高烧4天伴有黄疸入住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经入院相关检查,初步诊断为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胆总管多发性结石。由于塔西·艾力合并有2型糖尿病、高血压2级、肺部感染、低蛋白血症,且病情凶险,进展快,很快出现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血小板明显下降等多脏器功能障碍表现,加之年纪大,若实施常规外科手术进行治疗,不仅手术风险极高,预后也极差、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怎么办?浙江省援疆专家冯玉良会诊后当即决定:“行ERCP引流,最快,也相较安全。”

  得知治疗方案后,患者及家属都表示赞成。经多方面评估后,冯玉良于当日下午成功为塔西·艾力行ERCP并置入鼻胆管引流胆汁,手术历时30分钟。术后,塔西·艾力腹痛明显减轻,体温恢复正常,黄疸消退,期间病情稳定,无出血、穿孔、胰腺炎等术后并发症。

  首次独立开展ERCP术

  据冯玉良介绍: ERCP相比于普通的外科微创手术,优势明显:不用开刀,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较少,住院时间也大大缩短,适用于大部分胆总管结石患者、无手术机会的胆管恶性肿瘤和胰腺恶性肿瘤合并梗阻性黄疸的患者,塔西·艾力就是其中一例。

  胆总管结石必须开腹?

  浙医援疆专家助力ERCP技术发展

  此次ERCP术是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首次独立开展,以往这样的病例都是邀请乌鲁木齐专家来院手术,或者转至上级医院,而以后,当地的患者再不用长途奔波了。“这多亏了浙江医院医生给我们带来了精湛的技术啊!”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郭新文主任医师说。

  在援疆期间,冯玉良发现南疆的消化内镜诊治水平和内地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消化内镜的规范化操作及一些内镜下治疗亟待提高。在院领导的支持和相关科室的配合下,他积极申请相关耗材,为开展内镜下肠梗阻导管置入术、内镜下逆行胰腺管造影术(ERCP)、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下经皮胃造瘘术等消化内镜新技术和新项目做足准备。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小讲课和手把手教学,向内镜操作医师和配合护士传授一些新理念如胃肠镜检查前准备、胃肠镜检查的规范化摄片,胃肠镜检查的质量控制,内镜治疗的配合等,演示并进一步规范了单人肠镜操作、结肠息肉EMR术、白光内镜检查+NBI+放大胃镜诊断消化道早癌等消化内镜技术。协助消化内科科室的科学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与规范的三级医师查房、教学查房、教学小讲课、疑难病例讨论等,结合科室工作现状和发展需求,以医疗技术的传帮带,努力推动科室医务人员诊疗水平再上新台阶。

  据悉,冯玉良当日共实施了3例ERCP术,其中一位还是84岁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多年前,老人曾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入院后经MRCP检查,初步诊断为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总管多发结石,胆总管下段局限性变窄,若开腹做胆管切开取石术,不仅麻醉风险高、创伤大,恢复慢,老人也无法耐受。经ERCP成功取石后,老太太背部疼痛有了极大地缓解,她激动地满眼泪花,对冯玉良竖起了大拇指。

  小贴士

  ERCP是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是在内镜下经十二指肠乳头插管注入造影剂,从而逆行显示胰胆管的造影技术。

  经过30多年的不断发展,现已成为诊断和治疗肝胆胰疾病不可缺乏的技术。凡胆总管结石、化脓性胆管炎、恶性胆道梗阻、假性胰腺囊肿等以往需外科治疗的病例,现在均可以通过内镜处理,疗效满意。由于其相对手术而言风险低,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得到了临床医生和患者的普遍接受,尤其为一些老年患者带来了福音。

  本文指导专家

  冯玉良

  副主任医师,浙江医院消化内窥镜室副主任。兼任浙江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从事临床工作近20年,对消化系统各类疾病诊治有丰富的经验,熟练掌握各种消化内镜操作技术,尤其擅长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消化道肿瘤的内镜下治疗。

责任编辑:王一鸣
标签: 内镜;胆管;消化;阿克苏地区;人民医院;艾力;化脓性胆管炎;副主任;浙江省;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