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德国贝朗公司发明了第一支留置针“Braunüle”。80年代初,静脉留置针进入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 90年代,开放式留置针率先进入中国手术室, 此后,由于留置针能够相对普通钢针减少多次穿刺的痛苦,保护病人血管,使病人感觉舒适,提高病人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在儿科受到广泛的应用,并逐渐地影响到住院病房的其他科室。
那么,输液打钢针还是留置针?这个问题对于患者甚至护士来说,可能没有认真考虑过。相较于传统的钢针,留置针的优势是什么呢?传统钢针保留时间短,进入血管浅,易滑出,并且易刺破血管,易导致静脉鼓包,引起药物外渗、血管肿胀、静脉炎等。再加上孩子好动,固定不易,限制患儿活动,如果钢针滑出后,需要重复穿刺会增加痛苦。钢针在血管内,易使血管内膜损伤,造成继续性静脉炎及血栓形成。钢针对血管的损伤不易修复。而留置针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1、易于固定,不易滑脱,方便多次用药;并能减少穿刺次数,从而保护血管。2、留置软管漂浮在血管中,可避免刺破血管,减少对血管的刺激和摩擦,对血管内膜损伤小。孩子活动时,也可有效避免损伤血管,减少穿刺数。3、输液过程中,留置针外渗和渗出的机率远远小于钢针,所以输液安全性要高于钢针。4、留置针的软管进入血管后受温度、湿度影响,会变得更加柔顺,在血管内呈漂浮状态,并不会阻塞血管。
看看国内外专业指南怎么说呢?
美国静脉指南(INS标准):应该选用所需创伤性最小的导管,使用安全性留置针!能满足输液治疗的需要;穿刺次数最少;留置时间最长;对病人损伤最小;风险最小且安全;不应该使用钢针连接导管、给药装置、外界端口。
国内专家建议:一次性输液钢针适用于短期给药,也就是输液量小、输液时间<4小时的静脉治疗。但钢针容易滑出,它对孩子的影响比成人更大,它对孩子血管的伤害是不可逆的。静脉留置针,可以留置3-5天,避免治疗过程中重复穿刺。虽然相比钢针,留置针价格略高,但对血管保护及安全性上绝对优于钢针!
所以在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以行业标准的形式发布《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倡导“钢针零容忍”。但几年过去,这项规范推行并不顺利,可以说是叫好不叫座。
就以我们科为例。有很多患者不愿意打留置针,一来是因为费用,还有一个是觉得留置针不舒服。遇到这种问题,很多护士不知该如何去解释,特别是前面一个问题。有时候,患者因为自己的原因,留置针留了 2~3 天可能就要换了,然后又要重新打,而在费用上,有些患者确实也有一些抵触情绪。那么,打留置针前我们是否进行了评估:给什么样的病人打留置针?留置针预计会留多长时间?医嘱开的是什么药?一天需要用几次?病人是否有医保?家庭经济条件如何?等等。
那么,在临床工作的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①转变观念:输液超过三天,一次超4小时,《规范》提出最好打留置针
要想让患者接受留置针,首先护理人员要先转变观念。医院护理负责人几乎都认为,留置针应逐步取代钢针,这将是大势所趋。《规范》指出,一次性静脉输液钢针宜用于短期或单次给药,腐蚀性药物不应使用一次性静脉输液钢针。短期给药是指输液量小、输液时间小于4小时的静脉治疗。专家普遍认为,输液时间超过三天,最好打留置针。
②加强沟通:留置针越来越安全,可减少痛苦,保护血管
留置针从开放式到封闭式,再到如今的安全型,一直在不断改进完善,随着其安全可靠性不断提升,临床中会有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另外,留置针与钢针的穿刺方法、手法都一样,“痛点”大多在置管那一下,不存在疼痛大小的问题。而由于使用留置针减少了穿刺次数,自然就减少了患者穿刺疼痛之苦,也会避免因反复穿刺破坏血管穿刺条件的情况发生。
③健康宣教:留置针输液后可照常活动,但需谨慎
现在的留置针,在输液时和输液结束封管后,大人小孩都可以照常活动,但不能进行剧烈运动,以防止软管滑出血管或接头松动、脱落。
留置针在留置期间,通常都会贴上无菌透明的防水敷贴,为保险起见最好不要沾水。如果实在需要洗澡,可在固定针的位置缠上一层保鲜膜防水。
总而言之,留置针有优点也有缺点,但优大于劣。
至于选择留置针还是钢针,则是我们临床工作者需要做好对病人的评估。对患者宣教到位。
凡注有"浙江在线健康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健康网",并保留"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