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医疗的发展和患者意识的觉醒,使得动静脉内瘘的患者日渐增多,所以动静脉内瘘的保护和相关知识是广大患者所急迫想要了解的。首先我们先知道一下,内瘘血肿是指血肿一部分发生在透析中,一部分发生在透析结束后数分钟,也可以发生在半小时后或者更长时间,可见穿刺周围皮肤肿胀,发白,毛孔增大,皮下肿大且边界清楚,次日穿刺点周围皮肤淤青、发红、发紫、肿块边界不清,水肿加剧,病人感疼痛、灼热、活动受限等。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从患者的角度,如何预防内瘘穿刺的血肿: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造成内瘘血肿的患者方面的原因:
1. 患者在穿刺或者透析过程中不慎活动,导致穿刺针刺破血管,透析结束后患者过度活动导致止血棉球偏离血管针眼处。
2. 患者过早松开止血带,导致拔针后止血时间不足,从而导致血液渗出,发生血肿。
3. 患者缺乏内瘘的日常维护知识,对内瘘的重要性不够重视,在内瘘出打针、量血压等。
4. 患者内瘘血管压力过大,且穿刺部位距吻合口越近血流的冲击力就越大,患者的血压过高,静脉止血压力过大,或者先松开静脉止血带后,内瘘吻合口周围压力升高,导致血管穿刺点不易闭合。
5. 患者的血色素、血小板低于正常,凝血功能下降。
预防:
1. 患者在穿刺和透析时尽量使用未穿刺的手活动,穿刺前调整好舒适体位,透析感觉穿刺点有疼痛及时呼叫当班护士,不要自己忍耐。
2. 拔针后的压迫时间因人而异,一般压迫时间15~20分钟后缓慢放松,对于凝血机制不良的患者要适当延长压迫时间。
3. 透析结束后24h做好穿刺部位的动态观察,观察包扎敷料有无渗血,局部有无肿胀疼痛,局部硬结等皮下血肿情况。
4. 新瘘患者在最初几次透析结束拔针后,应在护士的指导和观察下确认止血后方能离开。
护理:
1. 局部湿热敷:穿刺形成血肿后24h内采取局部冷敷,使局部血管收缩,利于止血,24h后采取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血肿吸收,肿胀消退。
2. 硫酸镁湿敷:血肿局部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并保持纱布湿敷状态直至血肿消退,利用硫酸镁的高渗作用及穿透能力可吸收组织中的水分,使毛细血管扩张而减轻疼痛及肿胀。
3. 金黄如意散外敷:可以消肿止痛
4. 血肿形成24h后采用灯烤,热能降低痛觉神经兴奋性,改善血液循环,减轻局部肿胀,接触局部神经末梢的压力,使肌肉肌腱和韧带组织的松弛,从而缓解疼痛。
5. 防止感染:由于局部肿胀和血肿皮肤张力大,易并发张力性水疱和继发感染。应保持局部皮肤干燥和清洁,到医院让医务人员抽出水疱内液体,若水疱已破溃,可在表面涂抹抗生素软膏,经常换药,严重感染可遵照医嘱应用全身抗生素。
凡注有"浙江在线健康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健康网",并保留"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