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超声检查
2019年04月09日 来源:浙江中老年网 作者 浙江医院黄施施

  现今人们去医院无论是看病还是体检,基本都会遇到B超检查(超声检查),那么超声检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它如何对人体进行检查呢?下面我们对此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超声,即是超声波,它是一种机械波。我们人耳能听到的声波频率为20~20 000 Hz。当声波的振动频率大于20 000 Hz或小于20 Hz时,我们便听不见了。因此,我们把频率高于20 000 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通常用于医学诊断的超声波频率为2~10MHz。它可以在人体内传播,并在碰到不同组织之后能反射一部分回来。根据这一物理特性,科学家研制出了各种超声仪器。超声波由探头产生、发射出去,进入人体后,根据人体器官组织声学性质上的差异,有一部分超声波被反射回来,再由探头接受后经计算机处理,以波形、曲线或图像的形式显示和描记出来,超声医生根据图像的特征对生理、病理情况作出判别的诊断方法,就是超声检查。

  超声诊断种类很多,一般可分为A型、B型、D型、M型等。目前我们常用的超声诊断一般是多种类型的结合。A超和M超都是一维显像,A超除了在眼科领域尚有应用之外,在其他领域已基本淘汰了,M超主要用于心脏超声检查。B型超声是目前所有超声诊断的基础,它能直接显示二维空间图像,故又称二维超声。D型超声也称多普勒型,通过血液流动和脏器活动的多普勒频移信号,经过自相关技术等处理、彩色编码后叠加到B型超声的二维图像上,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彩超。很多老百姓以为彩超就是彩色电视机,看到的所有图像都应该是彩色的,然而彩超绝不是全屏彩色的,只有在观察血流信号时,才部分显示红或蓝色。因此,彩超既能提供二维图像的形态学信息,又能提供血流动力学信息,是如今超声诊断的主流。

  超声波在生物体系内传播时,可引起生物体系的功能、结构或状态发生变化,这便是超声生物效应。所引起生物效应的轻重程度,主要取决于超声剂量的大小和检查时间的长短。现在用于临床诊断的超声检查仪的剂量和检查时间均处于非常安全的范围之内,对人体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那么超声对胎儿有影响吗?对于这一问题,国际上尚无明确答案。国内较统一的认识有以下几点:1、在确有诊断目的的情况下,应积极使用超声影像等诊断技术;2、在保证获取必要的诊断资料前提下,尽可能采用最小的辐照强度和最短的辐照时间;3、一切与诊断无关的胎儿影像应一律予以拒绝;4、对早孕胚胎最好不做或少做超声检查,对3个月以上的胎儿脑、眼、髓、心脏及生殖器官做定点超声检查时,亦应控制在3-5分钟之内。如能按照以上几点去做,对于胎儿的超声检查,应可做到较安全。

  超声检查在人体内应用极广,遍及颅脑、心脏、血管、肝、胆、胰、脾、胸腔、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子宫、盆腔附件、前列腺、精囊以及眼、甲状腺、乳腺、唾腺、睾丸、周围神经和四肢肌腱等。但是超声诊断也有一定限制,比如对于骨骼、肺和胃肠道的病变则诊断价值有限。而且超声诊断是医生通过了解病人的病史和其他临床资料后对图像分析得出的,不能直接显示病理诊断结果,因此在临床使用当中,必须多方面进一步综合判断,以期得出正确的诊断。

  超声检查鉴于其对受检者无痛苦、无损害,检查方便,图像直观,显像清晰,深受临床医生和病人的欢迎。它与X线CT、磁共振成像和同位素扫描被认为现代医学的四大影像诊断技术,互为补充,共同提高。

责任编辑:王一鸣
标签: 超声;检查;超声诊断;超声波;图像;彩超;诊断;胎儿;生物体系;生物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