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健康网3月27日讯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据卫生部疾控中心资料显示,无论是城市或农村,脑血管病近年在全部死亡病因顺位中都呈现明显前移的趋势。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已上升至第一、二位,农村地区90年代后期升至第二位。而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征告诉我们防治脑卒中已经迫在眉睫,那么什么是脑血管疾病呢?它主要有哪些表现呢?哪些原因导致了它的发生呢?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如何去预防呢?
脑血管疾病是指在脑血管病变和血流障碍的基础上发生的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障碍,泛指脑部血管的各种疾病,包括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狭窄、闭塞、脑动脉炎、脑动脉损伤、脑动脉瘤、颅内血管畸形、脑动静脉瘘等。
当你发现自己突然发现肢体麻木、无力;发现自己喝水出现呛咳,说话有吐词不清;发现自己能听懂他人说话,但自己却说不出话;发现自己有面部麻木,口角歪斜;发现自己有头晕、眩晕,视物不清;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等情况,那么你就需要呼叫120去医院检查诊治。
导致它发生的原因有哪些呢?
1.血管壁病変 高血压性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动脉炎(风湿、结核、梅毒等所致)、先天性血管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血管损伤(外伤、颅脑手术、穿刺)等。
2.血液流变学及血液成分异常 高脂血症、高糖血症、高蛋白血症、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等所致血液黏滯度增高;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DIC等所致凝血机制异常。
3.心脏病和血流流力学异常 高血压、低血压或血压的急骤波动、心脏功能障得、传导阻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律失常(特别是房颤)等。
4.其他 颈椎疾病(颈椎病、肿瘤)压迫邻近的大血管、颅外栓子(空气、脂肪、癌细胞、细菌栓子等)进入颅内。
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对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可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对于脑血管疾病,有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1. 一级预防(指发病前的预防,主要针对可干预的因素)
(1)防治高血压:坚持长期服用降压药物,不要随意减量或停药,在平时的饮食中注意限制食盐的摄入,减少膳食中脂肪的含量,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在家中准备血压计,监控自己的血压。
(2)防治心脏病:心房纤颤、心脏瓣膜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均为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其中以心房纤颤最为重要,可引起栓塞性脑卒中。预防措施主要是应用华法林或阿司匹林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在使用此类药物是你需要观察自己有没有出血的表现:如牙龈出血、口腔黏膜出血、皮下出现出血点等等)
(3)防治血脂异常: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升高和密度脂蛋白降低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强调以控制饮食和体育锻炼为主,以及按医嘱服用他汀类药物并定期复查血脂水平。
(4)防治糖尿病:高血糖是缺血性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脑卒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与糖尿病病人血糖水平及病情控制情况有关。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血糖水平进行监测,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当的体育锻炼、合理地使用药物来控制自己的血糖。
(5)戒烟、戒酒:吸烟可加速血管硬化、促使血小板聚集、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烟草中的尼古丁还可刺激交感神经收缩,血压升高;而酗酒者会导致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戒烟、适度饮酒是很有必要的。
(6)其他:控制BMI指数(体重kg/身高㎡:我国正常水平为18.5—23.9),应用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联合治疗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2. 二级预防
是针对发生过一次或多次脑卒中的病人,通过寻找发生的原因,对所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进行治疗,以达到预防或降低再次发生卒中的危险,减轻残疾程度。
(1)预防病因:对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进行病因预防,包括一级预防中的所有措施。
(2)抗血小板聚集:对于发生过缺血性卒中的病人,建议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和氯吡格雷等。其中,联合应用阿司匹林与双嘧达莫较单独应用其中任何一种药物更为有效且不増加如出血之类的不良反应。
(3)治疗TIA:反复发作TIA的病人发生完全性卒中的风险极大、,应积极寻找病因并进行治疗。
(4)防止卒中后认知障得:卒中后认知功能障得及血管性痴呆发生率较高,卒中发生后早期应用阿司匹林有助于防止痴呆的发生。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自我保健意识,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戒烟、适度饮酒,提高自己的从医性,按医嘱服用相关药物,并进行定期的体检。
凡注有"浙江在线健康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健康网",并保留"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