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是2019“世界心脏日”,今年的主题为“将心比心”,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请一定要关注自己以及家人的心脏健康。
胸闷气促乃至全身水肿
她到底怎么了?
47岁的王女士(化名)前不久感觉到胸闷、气促,一开始没太在意,后来发现全身水肿,王女士这下紧张了起来,赶紧到浙江医院三墩院区心脏大血管外科就诊。经过检查,王女士的心脏瓣膜出了问题,二尖瓣中重度返流,三尖瓣中度返流,心律失常,心房颤动……
那么王女士的病到底有多严重呢?先来看看什么是心脏瓣膜。
浙江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陈绍稀医师介绍,心脏有四个瓣膜: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和肺动脉瓣。心脏瓣膜的打开与关闭就产生心音,而瓣膜就像是一个 “动力阀门”,它的作用就是控制血液在心脏的流动方向。心脏瓣膜病变就是因为这些“动力阀门”失灵了,比如说关闭和开启都不正常,这就导致了心脏的供血不正常,引发一系列的症状。“通俗地说,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就是应用外科手术的方法,切除严重病变的瓣膜,并替换上人造瓣膜,以恢复其正常生理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挽救心脏。”
查看了王女士的状况,浙江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副主任(主持工作)何仁良主任医师给出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治疗方案。
那么用何种方式手术呢?何仁良以及浙江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首席专家、上海仁济医院薛松教授、杨文钢副主任医师等组成的团队考虑到,患者年纪不大,其他脏器功能良好,符合微创手术的条件。最关键的是,采用微创手段进行手术可以让患者免于大刀口开胸的巨大创伤,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有创伤小、恢复快、手术切口美观等优点。
创伤小,难度大
微创换瓣膜患者受益
王女士听说可以采用微创的办法进行手术,有些惊喜。“本以为要开个大口子,现在只要开几个小口子就行了,据说长好了以后基本看不出来呢。”对于患者来说,微创心脏手术似乎变得更容易了,但对于医生来说,相较于传统大切口开胸手术而言,微创的难度更大。
何仁良介绍,用胸腔镜辅助微创来更换心脏瓣膜,留给主刀医生的操作空间比传统方式小的多,这就要求医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娴熟的手术操作技术,手术需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对麻醉师、体外循环灌注师的要求也很高。
9月11日,王女士进入手术室,何仁良团队为其进行了腔镜下微创瓣膜置换术,第二天王女士转入普通病房,术后3天,王女士已经能下地活动。
一部分心脏手术
可以选择微创
“真没想到,伤口一点都看不出来。”王女士下床活动后,感觉非常好。
“微创自然好,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微创心脏手术。”何仁良说,因为心脏手术难度高,不是每一种都适合用微创,目前仅有一部分心脏手术可以选择微创方法。此外,微创手术还得看患者自身条件,如患者体型不能太胖,病情不能太复杂,其他脏器功能完好等。总之,能否微创得根据医生对患者病情的综合评估而定。
传统二尖瓣置换术,要将患者的胸骨锯开,术后患者身上会留下15~20cm的疤痕,胸骨还需要用钢丝固定,仅胸骨愈合就需要3~6个月的时间,存在出血较多、创伤大、疼痛、恢复慢等缺点。患者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承受着较大创伤。而胸腔镜辅助微创二尖瓣置换手术,仅需在患者右侧胸壁打一个操作孔和一个腔镜孔,无需锯开胸骨,不仅能达到传统手术的效果,保持了胸廓的完整性,更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凡注有"浙江在线健康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健康网",并保留"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