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妈妈有两个宝宝,一个三岁,一个一岁半。最近,老二得了手足口病,据星星妈妈分析可能是出去玩的时候被别的小朋友传染的。然后由于老大老二天天在一起玩,老大也出现发热,食欲不振的症状,被医院诊断为疑似病例,老大所在的幼儿园也因为出现了2例手足口病例被停课了。如何让宝宝远离手足口病,妈妈少担心呢?我们要对手足口病有一定的了解。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一组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目前发现的已有20多种。手足口病在我国全年均可发病,南方冬季将会出现发病小高峰,高发人群主要为3岁及3岁以下儿童。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大多数患儿患病后症状较轻,疱疹可自愈,不留痂,但个别危重患者可发生肺水肿、脑膜炎。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比如感染的儿童通过粪便、疱疹液将病毒污染于毛巾、牙具、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衣物、桌、椅、凳、门把手和游戏设施上等,健康儿童用手接触后通过口腔感染。手足口病也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患病的儿童通过咳嗽、打喷嚏等传染给其他小朋友。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容易在幼儿园、托幼机构等出现手足口病的暴发或流行。
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首先,接种手足口疫苗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接种是EV-A71型灭活疫苗。可预防EV-A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降低重症或死亡发生的概率。根据研究数据,EV-A71抗体水平出生后逐渐衰减,在婴儿5-11月龄时最低 ,而发病率最高的年龄组在6月龄-2岁 。因此,手足口疫苗接种对象为≥6月龄易感儿童,越早接种越好,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以便尽早发挥保护作用。由于5岁以上儿童和成人的发病率很低,不推荐接种。接种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
其次,要正确的洗手。不干净的手每平方厘米约有上百万个细菌,正确的洗手是个人良好卫生习惯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预防手足口病既简单又有效的办法。在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家长及宝宝均要用洗手液洗手;尤其家长处理宝宝食物前、替宝宝更换尿布更要好好洗手。洗手要用流动水,而且必须用洗手液搓洗,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后附图)。
注意对宝宝奶瓶、奶嘴进行清洁,适当使用宝宝专用的奶瓶消毒器进行消毒,应先干燥后消毒,消毒时间按照消毒器的产品说明进行。宝宝的玩具、日常用品也应该勤清洗。
最后,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应避免带宝宝到人比较多或空气流通差密闭的场所; 一旦发现宝宝出现发热,食欲不振,口腔内可见散发性的疱疹或溃疡等手足口病症状,及时送宝宝就医。
凡注有"浙江在线健康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健康网",并保留"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