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如何“养阳”
2020年09月27日 来源:浙江中老年网 浙江医院 亓倩倩

  乍一看到这个题目,会不会有些疑惑。“养阳”,是否应该在寒冷的冬天来讨论更为合适?

  根据《皇帝内经》所述,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人体的阳气和自然界的阳气相符,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夏季阳气充足,人体阳气在夏季有随之愈升愈旺的趋势,气血流通旺盛,药物容易吸收,“冬病”暂得缓解,体内凝寒之气易散,运用补虚助阳或温里散寒药物,天人合击,最易把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

  所以在一年之中最高温、最难熬的三伏天,如果能充分利用这即闷且热的40余天,对我们调理身体、提升抵抗力,尤其是对于体质虚寒的人来说,真是一年难得一次的得天独厚的机会。

  体质虚寒者在日常生活中一般表现为:

  脾胃虚寒,胃疼胃胀,吃凉的东西就拉肚子;

  空调吹多了感觉全身毛孔都在冒寒气,肩膀疼、腰背疼、腰酸腰冷、膝关节发凉;

  梨形身材,小肚子和大腿上赘肉多,动一下就疲乏劳累;

  女性宫寒痛经,手脚冰冷,小肚子发凉;男性腰膝酸软,无精打采等等。

  大家都知道热在三伏。在这段时间内,天地阳气最盛,人体阳气最旺,天人相应,人体能够最大限度洗手天地阳气。如果你刚好就符合以上的症状,那就好好把握三伏天,利用三伏的“热”,来融化身体里的“寒”。

  驱寒小妙招,说难不难,贵在坚持,简言之就是:吃姜、泡脚加艾灸。

  每天早上切三到五片生姜,如果怕辣可以切得薄一点,房子碗里用热水烫一下,然后慢慢咀嚼。可以就着红枣汤一起服下,也可以自制醋泡仔姜。

  这是因为姜能通阳升阳,温中助阳,红枣能够补养气血,生阴血,阳气和阴血互相配合,才能达到阴阳平和的状态。醋有酸涩收敛气血的作用,吻合了三伏天要伏的特点;姜辛散不藏,又能助阳,两者搭配不会过分辛散,也不会过分收敛,还能助阳化气。出汗多,阴液不足的可以加点冰糖水。

  长期手脚冰凉的人,最好能在三伏天的每天晚上,用热水煮艾叶,待水温凉至40℃左右时泡脚15~20分钟,水量最好超过脚踝到达小腿(以按摩到三阴交穴),有散寒除湿、引火下行的效果。

  因为双脚是我们人体穴位最密集的部位之一,存在着与各脏腑相对应的反射区。现在天气炎热,很多人都不愿意泡脚,但对于中下焦的问题,多用泡脚的方法。因为人的肝、脾、肾等经皆起于下焦,用泡脚的方法,药物可以直接进入经络。

  泡脚的同时最好搭配脚部按摩,比如在脚心(涌泉穴)、脚趾、脚跟(昆仑穴)处细心找找有没有痛点,每个痛点处按揉3~5分钟,效果会更好。如果是吹空调着凉,有感冒的前兆,可以煮生姜水泡脚,可以驱寒温阳,以微微出汗为宜,忌大汗淋漓。

  中医认为,三伏艾灸,是集“天之阳、地之阳(艾)、人之阳”三重合力,可固本扶正,祛除体内寒湿,打通瘀阻经络,改善寒湿体质。三伏天阳气聚集在体表,但五脏空虚,阴邪易伏在体内,潜藏在心肺、脾胃、关节等处,待阳气退去,特别是冬季时,很易发病。而艾灸可温养五脏,调和阴阳,达到预防疾病、冬病夏治的效果。

  艾灸是中医三大疗法之一。古人认为,艾灸可以透诸经而治百病。《扁鹊心书》就有云:“保命之法,灼艾第一”。在无西医疗法的古代,很多针药无法治愈的疾病,正是用的艾灸。

  然而要调理的病症不同,艾灸的穴位自然也不同,取穴是否准确,直接关系着艾灸的效果。艾灸取穴太过专业,不建议自己在家进行,可提前预约各大医院冬病夏治专科门诊。

  夏季是人体阳气最旺盛之时,尤其是“三伏天”,人体经脉气血运行充盈,毛孔张开,有利于药物吸收。此时治疗某些寒性疾病,可以最大限度的以热治寒、鼓舞阳气,驱散体内寒气,调整阴阳,从而达到减少冬季发病频率或彻底根治疾病的效果。


责任编辑:王秀萍
标签: 阳气;艾灸;气血;体质;疑惑;五脏;寒冷;经络;散寒;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