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浙江医院三墩院区明亮、干净的门诊大厅,自助机旁、西药房……“黄马甲”的身影醒目而活跃。不惧风雨,不畏酷暑,三墩院区每一天的门诊都离不开他们的默默付出,每一次大型活动、每一场讲座时也总出现他们的身影,他们就是浙江医院“五四”志愿者。正式队员150余人、后备队员30余人,徐宏来熟悉他们每一个人,叫得出每个人的名字,因为正是退休后为医院发挥余热的他,临危受命,在医院志愿者管理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牵头招募管理并将这支队伍带上了正轨。
整整半年跑招募
跑成社区活地图
40年前,徐宏来进入浙江医院,一直干到2017年3月,在监察室主任的岗位上退休。2017年12月,距离三墩院区投入运营还有半年,医院急需组建一支志愿者队伍。相关领导找徐宏来出山,他二话不说,放下才过了8个月闲适而愉快的退休日子,接下了志愿者招募及管理这个重担。“医院需要我,领导同事信任我,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在这里发挥我的余热!” 徐宏来说。
之后整整半年,他亲自进社区宣传志愿者精神,鼓励有余力的社会人士,加入到志愿者服务的行列中来。每天驾车从闲林的家中出发,他跑遍三墩院区周围二十几个社区,跑成了活地图,哪个小区在什么位置,人口大致有多少,全部了然于心。多年一分不扣的驾照分,也在那一年“破宫”,因为路况不熟,因为停车问题,罚款也没少交。而那一年冬天的冷,才真正是他始料未及的。印象最深的一次,绕城公路下面一个社区搞露天活动,他一个人带着宣传资料、报名表格支起一个摊位,天空中飘着雨夹雪,自己冻得瑟瑟发抖,报名的人寥寥无几。还有一次,他跑到一个社区老年活动室,碰上小区歌舞队排练,没等他开口,人家把他当成推销员甩出几个字“门口等着”,两三个小时后,徐宏来才等来几分钟的推介时间。
多年的工作磨砺了他的耐心和韧劲,“那时候受挫的方面想得比较少,碰到问题就想着怎么解决问题”。徐宏来说。慢慢地,他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招募办法:首先联系社区相关工作人员,后到社区茶话会、新春晚会等大型活动现场大力推介。渐渐地,“五四”志愿者招募工作顺利打开局面,有一个小区,小区歌舞队中的十几个人都来报名。
将心比心对待志愿者
收获180多份友情被喊“暖男”
在徐宏来眼里,“倡导公益服务精神”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口号,而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作为医院和志愿者之间的桥梁,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予每一位志愿者如亲人般的关爱,建立起志愿者和医院之间的感情纽带。“感谢医院,让我以前没有被发现的人生价值得以被成功发掘。更开心的是,我还交到了180多个志愿者好朋友。”他说。
李大姐是温州人,赵大姐是陕西人,他们是一对亲家,如今都是“五四”志愿者成员。两年前,赵大姐在老伴去世后来到杭州投靠儿子,但那种深深的孤单感还是挥之不去,于是便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做志愿者,还把自己的亲家也带动了起来。“只要我在杭州,随叫随到”,像赵大姐这样,随叫随到的志愿者有十几个。徐宏来介绍说,三墩院区“五四”志愿者上班时间跟门诊上班时间同步,十多个岗位每天都离不了人,遇到夜里有人临时打电话请假,不怕没人来顶。而能让大家如此心甘情愿的秘诀,就是徐宏来的“将心比心”。
志愿者是大家自愿付出个人时间及精力所作出的服务,是讲奉献的自发行为,遇到志愿者加班可能错过饭点,他经常自掏腰包从员工食堂打包饭菜送到志愿者眼前,宁愿自己吃亏也不让志愿者饿肚子;遇到极端天气,他会在微信里发出暖心通知:“明天冰雪路滑,路远的或骑助动车的志愿者放假;其他家住近的根据身体,路况及冰雪程度,自行决定上岗,总之安全第一”……
帮忙找工作、打官司……
“把医院对志愿者的关爱传递下去”
作为医院的一份子,真正把医院当成自己的家,努力为医院做出应有的贡献。徐宏来非常珍视自己作为医院和志愿者之间桥梁的这个角色,常说:“我只是志愿者管理团队中的普通一员,大家为医院志愿者事业都付出了辛勤劳动,我在具体工作中所做的一切,就是把医院对志愿者的关爱传递下去”。
去年7月,志愿者贺女士骑车外出时不慎摔伤,孤身生活在杭州的她,无助地望着身边匆匆忙忙的人流,想到了徐宏来。接到电话的他,火速带了志愿者俞师傅、万大姐赶到,将其一路护送至灵隐院区,之后更帮忙找骨科专家手术,办理各种住院手续,帮忙垫付医药费,还在每天结束工作后赶去探望……“那天是永远值得我记一辈子的,是徐老师送我去的医院,并且在办理住院手续、确定治疗方案和出院等等方面,都给予了非常大的帮助。正是他的举动,让我感受到了家人一般的温暖,感受到杭州这座文明城市的热情,徐老师无私的帮助也让我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贺女士后来在感谢信中写道。凡是志愿者看病要找专家,生病住院联系床位,住院后探望志愿者,徐宏来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亲力亲为,帮助他们解决具体事宜。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默默地关心着志愿者,甚至连找工作、打官司都帮志愿者张罗。在他记录工作的黄皮笔记本上,清晰罗列了十几个要找全职工作的志愿者或亲属的姓名、工作意向。其中何大姐的女儿在银行工作,信贷方面的压力很大,徐宏来听说后主动为其介绍工作,解决了何大姐的后顾之忧。张女士从内蒙古嫁到杭州,孩子上学后也想找一份离家近的全职工作,也是徐宏来出面介绍成功。
志愿者朱师傅在一场车祸负全责,要赔付对方车主几万元,但又拿不出这笔钱,徐宏来听说后帮他理清思路,和他一起上法院,向对方求情,成功将赔付金额降低……“爱心传递,温暖前行,代代传承,希望他们、他们的子女退休后也能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来。”徐宏来说。
“子欲养而亲不待”
他选择做回一名普通志愿者
在平凡的岗位上,执着坚守,甘于奉献。在一个月前举行的“感恩一周年 相伴医路情”——浙江医院“五四”志愿者服务队培训活动上,徐宏来收到浙江医院团委为其量身定制的《徐宏来老师与五四志愿者服务队》纪念集,以感谢他为志愿者服务队的辛勤耕耘与无私付出。
一年多来,徐宏来的工作时间和医院门诊高度同步,就连老伴胆囊炎紧急发作住院那一段时间,他也是白天忙着管理志愿者,下班后才去陪护。今年5月“五四”志愿者服务队第一阶段任务顺利完成,徐宏来离开了志愿者管理办公室,变成了一位普通的志愿者,有着新的人生感悟。那天,一位双眼近乎失明的80岁患者前来就诊,从挂号、看病、付费、取药,提供全程志愿者贴身服务后,他颇为感触地说:“子欲养而亲不待。如果自己的父母健在时,自己当时也能这么细心、耐心、暖心地去对待他们就好了。”
对待做志愿者这件事,他拿得起放不下,“每个人的志愿服务都有着难以评估的价值,都有着改变社会的潜力。每个点滴的志愿服务看似很少,但却体现出一个人对他人的关爱,对于社会的归属与回报。而这种对社会的回报,完全可以从感恩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单位开始。”
凡注有"浙江在线健康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健康网",并保留"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