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骨科手术,不少人脑海中满是“勾锤钻凿,钳拧钉撬”,很多患者宁愿挨痛也不要挨刀。其实,动辄开大刀接骨疗伤的时代已成过去。随着医疗技术的日益进步,微创手术为骨病患者提供了一种创伤更小、并发症更少、恢复更快的治疗方式。近日,浙江医院骨科(一)就为一名95岁的高龄患者做了腰椎骨折的微创手术。
高龄腰椎骨折患者不再卧以待毙
老人姓华,4月6日在家不慎跌倒,导致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两天后,家人将她送至浙江医院三墩院区,经腰椎MRI及CT检查诊断,经浙江医院骨科(一)孙启才副主任医师诊断,华婆婆腰椎(L1)椎体压缩性骨折。由于95岁高龄,基础疾病较多,患有高血压、肺炎、靴型心脏等,如保守治疗需长期卧床,几乎等同于“卧以待毙”。华婆婆家属称,“我们知道高龄老人骨折的严重性,也知道卧床的严重性,如果这么躺下去,越躺越蔫,人可能就‘躺没’了”。为了让华婆婆早日康复,浙江医院副院长宋柏杉主任医师打算采用腰1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告知病情及治疗方案后,患者及家属同意手术。
半小时手术为95岁老人解除骨折痛楚
第二天便能下地行走
对于一个95岁基础疾病较多的老人,微创手术也是个不小的挑战,孙启才回忆,患者当时的危急值较低,氧分压只有46.5,氧合血红蛋白只有87%。术前,骨科(一)团队及相关医护人员详尽讨论手术方案和护理、康复措施,并邀请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为华婆婆进行多学科会诊,当各项身体指标达到相对平衡的水平后,于4月11日,正式开展手术。宋柏杉和孙启才先在X光透视下穿刺骨折椎体,然后用球囊将压缩的椎体进行扩张复位,最后注入医用“骨水泥”进行固化,达到即刻复位和稳定骨折的目的。
“注入‘骨水泥’的时间和浓稠度都十分考验医生的专业技术,这跟浇注水泥是一个道理。骨水泥太干,注射不进去;太稀,又容易渗漏。”宋柏杉说,一旦出现渗透,就容易导致肺栓塞、静脉栓塞,甚至瘫痪,严重的还会导致死亡。
半个小时后,手术顺利结束,术中仅出了几滴血。术后,华婆婆的疼痛明显缓解。第二天,即可佩戴腰围下床活动。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群体不断扩大,由于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老年人群体成为脊柱骨折重灾区。宋柏杉介绍,临床上像华婆婆这样的情况很常见,高龄老人脊柱骨折后,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接受手术治疗,长期卧床、不能自理的生活方式极易引发“卧床综合征”: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褥疮、脑梗塞、心肌梗塞、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等,这些并发症将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早期下床活动对老年骨折患者尤为重要。浙江医院骨科(一)开展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性和骨肿瘤脊柱骨折,该手术不仅创伤和痛苦都很小,而且康复快、避免出现并发症。
凡注有"浙江在线健康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健康网",并保留"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