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健康网3月27日讯当绿芽冒上枝头,当花红蹿出新尖,当碧湖泛起春波,当鸟儿欢唱着飞翔,好一派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的美景,让人不禁心生欢愉。
卸下冬的防备,迎接春的喜庆,我们一定不能忘的是,季节交换,预防流行病的是关键。
今天要给大家科普的春季流行病,叫做“猩红热”。
什么是“猩红热”?猩红热是由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中医称之为“烂喉痧”。该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其以冬春之际发病较多。
“猩红热”如何传播?主要传染源为猩红热患者和病菌携带者,经由空气和飞沫传播,也可以经由皮肤伤口或者产道传播。一般人群普遍容易被感染,但由于儿童抵抗力低下,发病多见于小儿,尤其以5-15岁居多。
感染“猩红热”会有哪些表现呢?猩红热的潜伏期一般为1-7天。患者大多骤起畏寒、发热,重者体温可升到39℃~40℃,伴头痛、咽痛、杨梅舌、食欲减退,全身不适,恶心呕吐。婴儿可有谵妄和惊厥。病起1-2天,患者耳后、颈底及上胸,会出现明显的皮疹。皮疹一般在48小时内达到高峰,2~4天可完全消失。重症者可持续5~7天甚至更久。这些全身散布的点状充血性红疹,手压全部消退,去压后复现,偶呈“鸡皮样”丘疹,中毒重者可有出血疹,患者常感瘙痒。颌下及颈部淋巴结可肿大,有压痛。出疹时体温更高,皮疹遍布全身时,体温逐渐下降,中毒症状消失,皮疹隐退。退疹后一周内开始脱皮,脱皮部位的先后顺序与出疹的顺序一致。躯干多为糠状脱皮,手掌足底皮厚处多见大片膜状脱皮,甲端皲裂样脱皮是典型表现。脱皮持续2~4周,不留色素沉着。还有少数较敏感人群,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
我们该如何预防“猩红热”?首先,对于猩红热患者和可疑猩红热、急性咽炎和扁桃体炎患者,均应隔离治疗。对于带菌者可用常规治疗剂量的青霉素治疗,隔离直至培养转阴,以控制传染源。在传播相当严重期间,儿童应当不要去公共场所,避免发生传染。其次,在家庭生活方面,应当保持室内的通风,空气流通。在饮食方面,应清淡饮食,宜食高热量、高蛋白质的流食,伴有咽峡炎的患者,在进食时可能伴有疼痛,予以软食或流质饮食是很有必要的。若合并急性肾炎,应给少盐、低蛋白质、半流质饮食,并注意从饮食中补充维生素B12,以加快皮疹的恢复。
“猩红热”虽然对我们而言比较陌生,但是,只要做好预防,做好冬春季节转换的准备,我们一样可以开开心心的迎接春的到来!
凡注有"浙江在线健康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健康网",并保留"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