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经历过疼痛吗?知道有个“世界镇痛日”吗?每年的10月11日,国际疼痛学会在2004年将其定为“世界镇痛日”。而在我们国家,每年10月的第3周为“中国镇痛周”。我们大多数人经受过“疼痛”的困扰,急性的,慢性的,疼得轻微的,疼得厉害的,疼痛难忍的......尤其老年人,经常会有一些慢性的疼痛,碰到疼痛,我们该怎么办呢?
我们往往认为疼痛只是疾病的伴随物,以为只有疾病治好了,疼痛就会消失了;疾病存在,疼痛就好不了,于是选择熬痛,等时间来治愈,忍受疼痛折磨……在生活中,慢性疼痛伴随着很多人,影响着这些人的生活质量,久而久之会引发一些更加严重的问题。长期慢性的躯体不适,会引发焦虑、失眠、忧郁甚至更严重的问题,给个人带来痛苦,也给社会带来负担。
那么,当我们遭遇疼痛,应该怎么办呢?早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慢性疼痛是一类疾病,需要干预。世界疼痛大会将疼痛确定为继呼吸、脉搏、体温和血压之后的“人类第5大生命指征”。我们需要了解疼痛的相关知识,对疼痛进行初步的分级,当自己、或身边的人碰到疼痛时,能够进行初步的判断,寻求帮助和解决的办法。
首先,疼痛不要忍。根据疼痛轻、中、重程度,进行相应的关注,疼痛发生的时间,疼痛的部位,持续时间,疼痛的进展以及伴随的症状等。当需要看医生时能够提供较完整的描述,有助于诊断。重度疼痛常表现为:疼痛剧烈,不能忍受,睡眠受到严重干扰,有时需要被动体位。这种情况需用使用镇痛药物。面对严重的疼痛,忍耐不可取,有可能导致小病变大病,造成严重的问题。
其次,了解疼痛的来源。疼痛是疾病的一种表现,来自不同的病因。比较常见的如腰痛,也需要根据疼痛的部位、性质等特点进行鉴别诊断,判断疼痛感觉是来自骨骼肌肉痛还是神经病理性疼痛。不同的疼痛表现不同,肌肉痛相对比较常见,也容易分辨。而神经病理性的疼痛,是常常被忽视的一类疼痛,这种痛通常会表现为针刺样、电击样、撕裂样、刀割样的疼痛,当我们自己不能判断,应该要就医寻求帮助,避免拖延治疗。
另外,有些老人,疼痛时不想麻烦子女也不想上医院诊治,自己上药店买点止痛药。那么,用点止痛药是不是就解决问题呢?这有一定的安全隐患,服用止痛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都有明确的适用范围和禁忌症,如非选择性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物,对于有胃肠道基础疾病的人,会引发消化性溃疡、出血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所以,当身体发生疼痛,尤其是急性疼痛,其实是对身体的一种生理性保护,提醒我们应该及时去医院就诊;如果身体某部位的轻微或中等程度的疼痛超过一个月,就应该意识到,自己可能是患了慢性疼痛,应该到医院的疼痛科就诊。2级以上医院基本都已建立疼痛科,主要针对各种慢性疼痛的诊断治疗,对患有慢性疼痛的老年人,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当出现疼痛时,不要忽视,也不要过于紧张,根据自我感受进行初步自我判断和观察,及时就医,医生能给你安全准确的对症对因治疗,安全用药缓解疼痛,从而改善身体的不适,提高生活质量。
凡注有"浙江在线健康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健康网",并保留"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