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中的吞咽训练
2020年04月14日 来源:浙江中老年网 浙江医院 王燕萍

  吞咽是指食物经咀嚼而形成的食团由口腔经咽和食管入胃的整个过程。吞咽障碍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食物从口腔输送到胃的过程发生障碍。

  吞咽训练的目的:

  1、改善摄食吞咽的功能。

  2、改变或恢复经口进食的方式,早日拔除鼻饲管、咽造瘘、食管造瘘、胃或空肠造瘘等。

  3、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如食物误吸导致的肺部感染。

  4、改善病人的营养状态,增强病人康复的信心,有利于其他功能障碍的恢复。

  在康复护理中,吞咽训练方法主要应用于脑卒中、颅脑外伤、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神经源性吞咽障碍病人。吞咽训练包括基础训练和摄食训练。

  一、基础训练

  又称间接训练,是针对于摄食、吞咽活动有关的器官所进行的功能训练。包括口腔器官运动训练、冷刺激、呼吸训练和有效咳嗽训练等。

  1、口腔器官运动训练

  目的是加强唇、下颌、舌运动及声带闭合运动控制,强化肌群的力量及协调,从而提高吞咽的生理功能。

  (1)局部肌肉运动控制训练:主要是下颌、面部、腮部及唇部的肌肉运动训练。令病人进行皱眉、闭眼、鼓腮、张口、闭口、微笑等表情及动作的训练,改善面颊部肌肉的紧张性,促进其主动收缩功能的恢复,特别要注意咀嚼肌的肌力、肌张力以及下颌的训练。

  (2)舌训练:①舌部被动运动:护士用纱布包住病人的舌尖,用手牵拉舌头向各个方向运动,有助于降低舌肌张力;②舌部主动运动:让病人进行舌前伸、后缩、侧方顶颊部、唇齿间卷动转圈、弹舌等主动运动,以利于提高舌运动的灵活性;③舌部抗阻运动:知道病人将舌抵向颊后部,护士用手指指其面颊部某一部位,病人用舌顶推,以增强舌肌的力量。

  2、冷刺激 

  可将棉签在碎冰块中放置数秒钟,然后将冰凉的棉签置于病人口内前咽弓处平稳地垂直方向摩擦4-5次,然后做一次吞咽动作。冷刺激可以诱发和强化吞咽反射。

  3、呼吸训练和有效咳嗽训练     可指导病人采用腹式呼吸、缩唇呼吸训练,并强化训练病人进行有效咳嗽,通过强化提高呼吸系统的反应性,达到排出分泌物、预防误吸的目的。

  二、摄食训练

  又称直接训练,是实际进食活动的训练。当病人的吞咽反射恢复后,才可试行摄食训练。

  1、进食体位 

  根据病人身体状况、饮食习惯及吞咽障碍的程度,选择安全有利于进食,又容易被病人接受的体位。

  (1)半卧位:如果病人不能坐起,即可取仰卧位将床头摇起,使病人躯干置于30°-60°半卧位,头部前屈,偏瘫侧颈下用小软枕或毛巾垫起,偏瘫侧肩部以软枕垫起,喂食者位于病人的健侧。

  (2)坐位:只要病情允许,就应鼓励病人坐起进食。进食时,让病人全身放松,头部略向前倾,颈部微微弯曲,躯干直立,患侧手放在桌子上。

  2、食物选择 

  根据病人饮食特点及吞咽障碍的程度,选择病人喜爱的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食物。所选食物应符合:①密度均匀;②适当黏性而不易松散;③易变形,以利于通过口腔和咽部;④不易在黏膜上残留;⑤以偏凉食物为宜,因为冷刺激能有效强化吞咽反射。在进食时,可将食物调成糊状,是食物易于形成食团,利于吞咽。

  3、喂食方法 

  掌握一口量,即每次最适于吞咽的入口量。正常人约20ml,对病人先以3-4ml开始,以后酌情增加至1汤匙为宜。应用薄而小的勺子从病人的健侧喂食,尽量把食物放在舌根部。成人每次进食量不宜超过300ml。进食后30min内不宜翻身、叩背、吸痰等操作(抢救等特殊情况除外),并采取半坐卧位或坐位,尽量减少刺激,以防反流、误吸的发生。

  4、改变吞咽的方法

  ①空吞咽与吞咽食物交替进行:可在一次吞咽食团后再做几次空吞咽,是口腔中无残留食物后再进食;也可在进食吞咽后再给病人饮少量水(1-2ml),以促进口腔内食物残渣的清理,防止误吸的发生;②侧方吞咽:咽部两侧的梨状隐窝是最容易残留食物的地方,让病人分别向左、右侧转头,同时做吞咽,可以使同侧的梨状隐窝变窄,挤出残留食物;③点头样吞咽:会厌谷是另一处容易残留食物的部位,当颈部后屈时,会厌谷变得窄小,残留食物可被挤出,然后,颈部尽量前屈,形似点头,同时做空吞咽动作,可保护气道,减少食物残留。

  三、电刺激

  电刺激是吞咽障碍治疗的重要手段。可在治疗师的协助下为病人进行吞咽障碍的电刺激。在此领域较多使用的是神经肌肉电刺激、功能型电刺激、经皮神经电刺激等。主要用于辅助强化肌力、帮助喉提升以及增加咽肌收缩力量与速度。

责任编辑:王秀萍
标签: 吞咽;吞咽障碍;口腔;训练;进食;刺激;残留食物;食管;下颌;体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