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先进的检查设备层出不穷,从X光片、CT、磁共振到各种类型的代谢显像,现今的诊断似乎越来越依赖于这些检查手段。但仍有一些“古老”的智慧在医生的诊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对于神经科医生,通过查体进行初步的定位诊断是选择检查部位和检查方式的基础。今天,带大家看看浙江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刘小利主任医师藏着哪些“神兵利器”。
瞳孔笔
尽管名字叫做“笔”,但这和“显示身份”的签字笔可不一样,瞳孔笔的本质是一个小型的强聚光的手电筒,只是为了方便携带做成了笔的形状。
瞳孔大小和形状的变化常提示眼科或颅内的病变,瞳孔不等大可提示脑疝等严重的颅内病变。而瞳孔对于光线的反应,对于早期识别神经科重症患者有着重要意义。
除此以外瞳孔笔还可以用于辅助观察,软腭、悬雍垂的情况,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球麻痹”的情况。
叩诊锤
“神奇”的膝跳反射应该是除了白大褂、听诊器外可以代表医院的第三大标志,小时候觉得医生一定是施了魔法,只是用小锤子在膝盖上敲了敲,腿就会不由自主的活动。医生们实习的时候各种反射的检查更是学习查体的一大难点,在神经科实习的时候坐在角落互相“敲敲打打”似乎成了常规操作。
这把小锤子的叫做“叩诊锤”也叫“反射锤”,是检查人体基本生命活动—“反射”的重要工具。而反射活动的变化是鉴别中枢性(脑和脊髓)和周围性(周围神经和肌肉)的重要依据。
不同部位的反射检查代表了不同的反射弧的结构及功能的完整性,根据“敲打”后的反应可以将反射活动的检查结果分为消失、减弱、正常、活跃、亢进,以膝跳反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敲了没反应较反射消失,只是轻微的动了动叫做减弱,可以看到活动但又不至于被踢到叫做正常,感觉一不留神可能被患者误伤叫做活跃,而敲击周围相关部位也能引出反射活动叫做亢进。除了反射之外,叩诊锤还可以用于检查脊柱的叩击痛以及用于引出部分肌病的肌强直、肌球等。
音叉
我们所熟知的音叉是乐器的调音设备,也是物理实验共振部分的“常客”,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的是音叉也是神经科医生口袋里常备的武器之一。
在医生的手中音叉主要有两种用途,一个进行听力检查,区分传导性耳聋和感音神经性耳聋,神经科医生可以通过这一简单的检查发现“突发性耳聋”的患者,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该项实验多被可以定量分析的纯音听阈测定所代替。
另一个是发挥了其震动传导功能,评估患者的震动觉(深感觉的一种),最常见的应用是联合10g尼龙丝实验评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听力检测时可以采用128Hz和256Hz的音叉,而进行标准的震动觉检测时则应该采用128Hz的音叉。
瓦针轮
瓦针轮最主要的作用是检查患者的感觉平面,脊髓病变的患者可出现相应节段的束带感以及相应平面以下的感觉变化,滚轮的设计更有利于保持大致相同的用力,更为准确的为患者选择脊髓检查的部位。
听诊器
听诊器作为最为基础的查体工具,每一位临床医生都离不开它,但是在神经科医生手中听诊器能发挥一些特殊的作用。
临床常用的听诊器其实是有两种听头,心肺听诊常用膜型听头,而另外一种钟型的听头对于神经科医生的意义更大,它可以用于听诊血管狭窄导致的杂音,常见的听诊部位包括颈动脉、锁骨下动脉等。
凡注有"浙江在线健康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健康网",并保留"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