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换瓣挑战高危“禁区” 74岁老人获“心”生
2020年09月27日 来源:浙江中老年网 浙江医院 郭俊

  身高1米65,体重仅有40公斤,一个多月前,74岁的陈大伯一度看不到活下去的希望。如今,他在浙江医院三墩院区的病房里,活动自如,重获“心”生。

  就诊时站都站不稳

  他该何去何从?

  6月22日,陈大伯因反复胸闷、心力衰竭从临安赶到浙江医院三墩院区心血管内科就诊,超声心动图发现其主动脉钙化性病变:主动脉瓣中重度狭窄伴中重度关闭不全,同时还伴有升主动脉瘤,二尖瓣中度反流等,需要手术进行换瓣。

  然而,陈大伯因长期心衰导致身体重度虚弱,就诊时站都站不稳,并且还伴有冠心病多种基础疾病。原本计划给陈大伯施“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简称TAVI手术),但介入不能解决升主动脉瘤的问题。浙江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陈绍稀医师介绍:“陈大伯左室舒张末内径有7.6cm,Simpson法测得LVEF=27%(正常人50%以上),手术风险极大。”

  唯有手术,才有希望

  专家迎难而上化险为夷

  经过召集多学科讨论,浙江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副主任(主持工作)何仁良主任医师认为患者虽然身体情况差,短期内手术是唯一的有效治疗方法,决定限期手术。

  7月17日,薛松教授带领浙江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为其行主动脉瓣机械瓣膜置换术+升主动脉成形术。围手术期期涉及影像、超声精确诊断,麻醉医生术前个性化评估及术中精准管理及体外循环合作,手术密切配合,术后ICU、输血科等部门全力支持。

  术前,心脏大血管外科邀请多个学科充分讨论及准备,制定了周密的手术及麻醉管理方案。术中整个团队精诚合作,浙江医院麻醉手术部副主任王红梅主任医师结合可视化技术的引导和评估,建立有动态连续测压、深静脉置管,并进行良好体外心肺循环和麻醉精准管理,注重心肺等重要脏器和血液保护,帮助外科医生顺利展开手术。3个多小时后,手术成功,患者转入ICU病房。

  多团队精心治疗、护理、康复

  老人转危为安感激涕零

  经浙江医院重症医学科颜默磊医师的精心治疗和团队护士的细心护理,7月20日,陈大伯脱离呼吸机,但是由于陈大伯太过虚弱,营养状况差,术后出现氧合差、无力、低氧血症等症状,在脱离呼吸机的第二天再次插管。“手术的成功并不是最终的胜利,可以说陈大伯自从来到ICU后,每一天都是危险期。”

  为此,浙江医院康复治疗中心副主任朱利月主任治疗师在ICU对陈大伯进行康复评估和心肺康复训练,预防并发症和卧床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增加肌力,恢复心肺功能。

  经过多学科综合治疗,陈大伯神志日渐清楚,肺部感染控制理想,心功能有所好转,也无呼吸困难、心率加快等表现,于7月31日再次拔管,安全转回普通病房。

  目前,陈大伯已经逐步康复,即将出院。病房内,他激动的向浙江医院医护人员表达感激之情:“我一定得好好活下去,不能辜负你们的大恩大德。”

  何仁良表示,7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有主动脉瓣狭窄的比例约为3%~5%,猝死风险极大。对于陈大伯这样的患者,明确为需外科开胸手术,但手术风险较高,极大考验了医护人员“必将全力以赴”的决心,也验证了浙江医院精准的临床技术和高超的团队协作能力。

 

  

责任编辑:王秀萍
标签: 大伯;浙江;就诊;病房;主动脉;血管外科;治疗;团队;康复;医院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