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王艳红
浙江医院呼吸内科
(三墩院区)护士长
入党积极分子
驰援所在地:武汉市第四医院
这是到武汉的第几天了?王艳红已经算不清了,她只记得,自己是大年初一接到通知就出发奔赴武汉,接着就投入到紧张的救治工作中去,上班,下班,再上班,再下班,病人来来回回,病区转来换去,有的人能出院了,兴高采烈的;有的人,在病房里走向了生命的终点……疫情当前,王艳红早早就做好准备第一时间报名驰援武汉,“我是呼吸内科的护士,有ICU的工作经验,我不去谁去?”平时因为工作忙一年没回家的她,退掉了回父母家的车票,也食言了和女儿的旅行。
1月25日,王艳红出发奔赴武汉,仔细算来,3月12日,是她到武汉的第48天。如今,她已是入党积极分子,进病房前,她们会仔细地把“党员”或者“入党积极分子”这几个字写在防护服或者隔离服上,“这样患者看到了放心。”
前阵子,王艳红说,我们估计能赶上武大的樱花,如今,樱花已经盛开,看样子与它的合影暂时得先欠着。
你们不好起来,我们不走
到武汉已经近50天,王艳红对那里的一切都已了然于心。从他们医疗队最开始的接管二个病区到扩大到三个病区再缩减到如今的两个病区。“我是呼吸内科的护士,即使这样,刚开始也会有点紧张,但是很快就调整好了。防护物资也从刚开始的紧张状态到现在不要担心,入院患者也慢慢减少,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王艳红说。
刚接管病房的时候,患者都比较紧张,他们总需要确认医生护士随时随地会来救治、照顾他们。于是,二十四小时,病房里的呼叫铃响个不停。王艳红穿着防护服,戴着N95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再加个面屏,在病房里奔波,4小时一个班,多的时候近40位患者,一个个照看,“刚开始前面的半个小时是最难忍的,呼吸不过来,但是现在都适应了。我们理解患者,他们害怕,看到我们才有安全感,所以,我们辛苦一点没关系。”经历了最初的混乱状态后,病区里的情况慢慢缓解了,患者也安定下来,也有康复的患者出院。
刚开始,病房里的气氛很压抑,大家都是唉声叹气的,很多人情绪都比较低落。王艳红她们常常把自己的物资带给他们用,食物、湿巾纸、尿不湿等,之后有患者开始出院,其他的患者心态也开始慢慢好起来,唉声叹气也少了,有时候他们还会带着患者做做操,气氛也轻松了起来。
现在,病区里的患者开始减少,有位患者看了新闻,觉得情况已经在好转,担心这些浙江来的医生护士是不是就要走了。她拉着王艳红反复确认:“你们要回去了吗?你们能不能等我好了再走?”听到王艳红确定地说:放心,你们不出院,我们不会走!患者才安下心来。
我知道危险,可我还是紧紧抱住了她
住在病房里的患者,每天接触的,只有医护人员,对于他们来说,这时候,医护人员顶起的是整片天。
王艳红所在的护理组总共有六个人,分别来自浙江省内不同的医院,40多天磨合下来,这已经成为一个高效协作、默契配合的护理小组。
专业的护理,是王艳红她们最为熟悉的,但是,病房里的患者是特殊的,他们不仅需要护理,更需要关爱和心理疏导。
一位50多岁的阿姨,一开始病情很重,长时间高流量吸氧,后来病情慢慢好转,她有时候在病房里给女儿打电话,打完电话,对着王艳红说,其实,我女儿对我都没你们对我那么有耐心,听完这话,王艳红她们都会心一笑,私底下她们会笑着说:其实,对自己的妈妈,我们也没那么有耐心。
有一天晚上9点多,王艳红的班上来了一位阿姨,独自一人,拿了个买菜用的小推车,带着简单的个人用品来住院。王艳红在给她办理住院手续的时候才得知,阿姨的儿子是医生,也住在同一家医院,阿姨的老公也感染了新冠肺炎,当天去世了,全家,只有媳妇幸免。王艳红当下就记住了这位阿姨,“她情绪肯定不好,需要多关心,多关注。”于是,王艳红就会在阿姨的床位面前多停留一下,阿姨千交代万交代,千万不能让儿子知道她住院,也不能让儿子知道爸爸已经走了。王艳红答应了。过了几天,王艳红看到阿姨一个人在哭,她赶紧过去,阿姨说,自己的妹妹走了。王艳红陪了阿姨好一会儿,陪她谈心,让她一定要坚持住,儿子和媳妇都在等着她。王艳红每天都会给阿姨额外带点吃的补充营养,“阿姨的儿子也是医生,作为我们一定要竭尽全力来保护他的家人。”后来,阿姨康复出院了,王艳红感到前所未有的喜悦,就像心里放下了一块大石头。
还有一天交班的时候,上一班的护士跟她说,有位患者拒绝治疗,怎么劝都不听。王艳红来到了阿姨床边,原来,阿姨得知同样被感染的老公在别的医院去世了,她觉得活着没意思,拔掉了点滴,拒绝吃药,她说,让我一起死了吧。“我知道有危险,但是那一刻,我觉得我应该抱抱她。”于是,王艳红抱住了患者,轻轻拍着她,安慰她:哭吧,我知道你很伤心,这事发生在任何人身上,都会受不了。阿姨由抽泣转为嚎啕大哭,王艳红接着说:哭一哭没事,你得想想孩子,他不能失去了爸爸,又失去妈妈,他得多伤心啊!我们不远千里,离开家人来这里照顾你,如果你就这样放弃了,我们的努力还有什么意义?阿姨的情绪平稳了下来,王艳红示意组里的护士给阿姨重新挂上了点滴。虽然内心的伤痛不会短期内平复,但是病毒却已经被打败,这位阿姨也康复出院了。
患者总是会焦躁,有时候情绪会很低落,这些,都被王艳红看在眼里,她照顾的不仅是患者的身体,还有他们的心灵。但是,每天的戴着N95口罩,呼吸都不太顺畅,少说话本来是保持体力的好方法,可是,安慰患者,跟患者谈谈心,却要求她多说几句,“我们累一点没关系,只要患者能够康复,多说几句无非就是多喘几口气,我吃得消!”
我有一件宝物,
那是塞在行李箱里从杭州带过来的
王艳红有一张照片,一次性手套上一边是红艳艳的草莓,另一边是一颗红心,她说,她们组现在叫“草莓小分队”。问她为什么,王艳红笑了,因为有一天,组里的护士突然想起了家乡的草莓,想吃却吃不上,于是就给手套上了画了草莓,这也是“草莓小分队”的由来。最终,队员们吃上了后勤组给准备的草莓,宾馆里一个楼层一篮子,“那一天大家都像过节一样。”
每一次,王艳红都跟大家说,我在武汉,一切都好,不用担心我,物资也不缺,吃得也挺好。其实,她有一件“宝物”,是从杭州塞在行李箱里带过去的养生壶。
到达武汉那一天,安顿下来已是凌晨两点,王艳红从行李箱里掏出了养生壶,给同去武汉的同事一起煮了方便面,他们从来没有觉得方便面是如此美味。
谁也想不到,这把养生壶会成为王艳红的宝物。也许是因为水土不服,也许是因为工作环境和压力,王艳红到达武汉后,一直肠胃不适。从到底武汉的那一天起,她连续吃了30多天的面条,后勤组会去买一些挂面,就自己用养生壶煮着吃,有时候,是早上的稀饭留着,晚上用养生壶热一热伴点酱油再吃。直到最近,王艳红才开始吃点饭,而此时养生壶就承担了热饭菜的功能,“吃饭时间不规律,用这个养生壶可以随时加热。”有时候,王艳红边吃饭边跟妈妈视频,妈妈总会说:你怎么又吃面条!
和王艳红同一批到武汉支援的还有浙江医院重症医学科的男护士任奇,他经常在朋友圈发,今天又吃了艳红姐做的面,很舒服;今天艳红姐给我做了饺子……没想到,一把养生壶,安慰了大家的胃。
相信回家的日子近了
这些天,病区里的病人少了起来,新增病例也降到了个位数,曙光就在眼前,距离回杭州,应该不远了。
王艳红的女儿今年六年级,前阵子,爸爸还在家,能够陪着她上网课,可是因为工作需要,他得去外地上班了。“他离开之前,教会了女儿网课的全套程序,女儿现在也都能自己搞定,我不用担心她,有时候,我们三个人抽时间一起视频,大家都挺好的。”
王艳红总是说着,挺好的,不用担心,听她说这话的时候,都能浮现起她标志性的充满温暖和力量的笑容。护目镜挡着,病房里的患者也许看不清她明亮的眼睛,也看不到她关切的眼神,但是他们一定能够感受到来自王艳红的温暖和能量。
她回家的日子近了。
他们回家的日子也近了。
凡注有"浙江在线健康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健康网",并保留"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