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国庆长假最后一天,明天,我们即将迎来一年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阳气进一步消退,寒气进一步加重。从气候特点上看,大部分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一些地区甚至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浙江医院中医内科主任杨敏春副主任中医师特别提醒,这一时节要同时注意防燥与防寒。
养阴防燥
“寒露”之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秋燥”的影响也更加明显,容易出现皮肤干燥、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会有毛发脱落和大便秘结等情况。所以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
饮食上应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类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莲藕、百合、沙参、梨、荸荠、苹果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
要避免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等耗散精气津液,可以做一些贴近大自然的舒缓运动,如快步走、爬山、太极拳等。
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注意补充水分。
适当涂擦护肤霜等以保护皮肤,防止干裂。
不妨试试浙江医院中医内科研制的“清喉利咽散”:由金银花、生地黄、玄参、麦冬、藏青果、薄荷、甘草等配伍组成,每日1剂,沸水冲泡代茶饮,有滋阴降火润燥,清热解毒利咽的功效。
防寒保暖
俗话说,“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进入寒露后,就不能再盲目“秋冻”了,夜晚温度将会降得更低,因此要特别注意保暖,尤其是抵抗力弱的老年人和婴幼儿。
注重足部保暖
民谚有云“寒露脚不露”,到了寒露,就不要再赤足穿凉鞋了。传统中医学认为“病从寒起,寒从足生”,足部是足三阳经脉以及肾脉的起点,如果足部受寒,寒邪就会侵入人体,对肝、肾、脾等脏腑的正常功能造成损害。
足部保暖除了要选择保暖性能好、透气的鞋袜外,平时还要注意不要久坐久站,经常活动肢体,以促进血液循环,每天晚上临睡前最好用热水泡泡脚。“寒露脚不露”可是一条很好的养身之道。以下介绍几款浙江医院经典泡足方:
润肤散:由生地黄、当归、制何首乌、桃仁、杏仁、火麻仁、五倍子、千里光等配伍组成,有润肤止痒的功效。特别适合皮肤干燥瘙痒症如老年人皮肤瘙痒等。
益肾壮骨散:由桂枝、千年健、伸筋草、当归、杜仲、红花、鸡血藤、赤芍、艾叶、川牛膝、续断、狗脊等配伍组成,有益肾壮骨、活血通络的功效。适合肾虚骨弱,腰膝酸软,下肢冷痛等。
温肾通络散:由桂枝、红花、当归、艾叶、独活、细辛、三七、乳香、没药等组成,有温肾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特别适合寒凝血瘀、肢体关节疼痛、下肢不温的患者使用。
糖尿病及下肢动静脉功能障碍者需咨询医生后使用。
注重腹部保暖
中医讲,“腹部为阴,背部为阳”,腹部是全身最怕受凉、最需要保暖的地方,人体的腹部有很多重要经络,腹部受寒会引起很多问题。上腹部受寒容易引起脾胃虚寒,影响脾胃的运化和生化气血的功能;下腹部受寒对女人来说则更为严重,可导致宫寒,引起痛经、月经失调、不孕等各种问题;肠道受寒,则容易出现腹泻。
寒露以后要特别注意腹部的保暖,早上可以喝些暖脾胃的红糖姜水,夜间睡觉要注意盖好棉被。还可以做做熏蒸或者艾灸,在气海、神阙、关元等穴位艾灸15分钟,寒邪严重的,还可以隔姜灸以增强温通经脉、驱寒的效果。此外,也可试试这款姜苏茶。
姜苏茶
原料:生姜、苏叶各3克
做法:将生姜切成细丝,苏叶洗净,用开水冲泡10分钟代茶饮用。每日2剂,上下午各温服1剂。
适宜人群:有疏风散寒、理气和胃之功,适用于风寒胃痛腹胀等肠胃不适型感冒。
袅袅凉风动
凄凄寒露零
……
健康过寒露
开启您的秋冬好运气
凡注有"浙江在线健康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健康网",并保留"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