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朋友是医生!“刀哥”是怎样炼成的
2019年09月16日 来源:浙江中老年网 作者 浙江医院郭俊

  临近下班,救护车送来了一位车祸创伤病人,足踝血肉模糊,粉碎性骨折,浙江医院急诊科孙仞医师处理之后,确保万无一失,才匆匆赶来聊了几句。“急诊医生都是救火英雄,要第一时间做出判断,做出反应,做出治疗,人命关天,必须当机立断,雷厉风行。”这或许是同事们喊他为“刀哥”的一个原因 ,弓弩上弦,刀剑出鞘。

  有人说,急诊医生是看不到笑脸的。这句话有道理。当急诊医生,就要适应烽火连天的日子,一波不平再起一波,始终处在高压力、高强度的工作状态。至于笑脸,那是留给成功抢救以后的。

  01

  彭敏珍:相识6年

  “他是邻居,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

  “孙医生!!!孙医生!!!”

  傍晚时分,58岁的彭敏珍紧急叩响了邻居孙仞的门,老伴倪先生胸痛得厉害,她只好拿着心电图求助邻居。

  下班刚回到家的孙仞拿过报告,发现问题的严重性,“从不规则的心电图上就能看到这是急性心肌梗死,而血管全部堵死的最坏情况随时可能发生。”

  “情况很危急,必须马上去医院。”孙仞吩咐彭敏珍。不到1秒钟的时间,孙仞做出了决定——自己开车带倪先生去医院,与此同时,在浙江医院胸痛中心的微信群里发送倪先生的“病历”和心电图、血报告,早早为倪先生启动了胸痛流程。

  “很多人问到了要不要叫120送的问题,我当时综合考虑了患者的病情、医院的距离、就近120急救点的距离、路况、中午就诊医院已经给予双抗加他汀药物等,认为风险可控、自己送更节约时间,当然如果病情不稳定生命体征不好有加重趋势的,肯定还是呼叫120来转送了。”孙仞事后在朋友圈中说。

  到达三墩院区,心脏造影显示,倪先生心脏供应全身的三条大血管,有两条已经堵塞了,这就是他胸痛的原因,而唯一正常的血管也时刻有堵塞的风险,一旦堵塞形成,神仙也难救。

  好在,孙仞在血管全部堵塞之前救下了这位邻居。手术结束后,已是晚上8点,看着饥肠辘辘的孙仞,彭敏珍和倪先生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认识这样一位邻居,能救自己一命啊。”

  六年前,彭敏珍与孙仞成了邻居,孙仞在她眼里一直很有亲和力,“他待人特别真诚,特别有耐心。”每次见面,孙仞都会像自家人一样,热情的与彭敏珍一家打招呼。有时候晚上去上夜班,孙仞还会顺手把彭敏珍放在门口的垃圾一起丢掉。

  “爷爷最近怎么样?有没有不舒服?”

  “爷爷现在吃得还清爽吧?”

  “明天要降温了,让爷爷多穿点。”

  ……

  只要一见面,孙仞就像似“家庭医生”一样,对邻居无微不至的问候。彭敏珍说:“孙医生是我认识所有的医生当中,最好的医生,没有之一。”

  (本段内容所涉姓名及肖像,经患者及家属授权。)

  02

  范时俊:相识15年

  “他是球友,也是我们的守护神”

  范时俊从事外贸行业,这一行做了近15年,与孙仞在足球场上相识也将近15年。

  在他眼里,孙仞的个性温暖,阳光,随性,知足,感性。始终带着点书生气,淡淡的存在着。可以跟他把酒到天明,但却从不发酒疯,也可以啜上一小口咖啡,满足一整天。

  那一年,他们成立了一支业余足球队,每周都会踢一场比赛。范时俊称,孙仞属于万能型人才:从守门员可以打到锋线位置。不过他最喜欢的位置,还是前锋。至于球技,肯定没有他的医术来的精湛。

  “但是作为球队唯一一名医生,他肯定是我们球队所有球员的守护神。”范时俊说,到了他们这个年龄,球场上受点小伤在所难免,当遇到球员受伤时,孙仞总是第一时间跑来蹲下,给予最专业的检查与建议,大伙也都非常信任他。

  在球场外,队友们但凡有点头疼脑热,总喜欢第一时间找孙仞。队友们也知道,孙仞不仅仅效力于他们这些个“小家庭”,更有他自己的伟大使命。有一年夏天,范时俊号召队员们齐集一堂,邀约了一支不错的球队切磋,刚踢了半场,气还没喘顺畅,孙仞接到医院一个紧急电话,匆匆和队友们打了声招呼,便放下电话飞身出发,原来是有位急救病人指名找他,可怜球场上一堆兄弟眼巴巴的看着他跑开,球赛也只能被迫中止。队友们没有埋怨,“大家都了解他的行业,见怪不怪了。”范时俊说。

  现在想找孙仞一起踢球也难了,去年,孙仞在一场比赛中跟腱断裂,做了手术,已经告别了球场,但“守护神”的地位,却始终铭刻在所有人的心底。

  03

  周骅:相识22年

  “他是老班长,也是我们眼中的网红”

  周骅是孙仞1997届温州医科大学眼科专业的同班同学,在他印象中,孙仞阳光、开朗,跟谁都能打成一片。

  “我们经常在学校各种文化演出中合作,我负责剧本和幕后,猴子(孙仞大学时很瘦,因此得了这个绰号)负责在台上逗观众们笑。”每次表演完,孙仞总会拉着演出团队请客吃饭,“他是我们的班长,当时就觉得这个班长当得真称职,总让我们有蹭不完的饭。”

  大学倒数第二个学期,临近酷暑,周骅和几个同学晚上在学校旁的小店吃饭,由于饭菜问题,半夜在租住的房间里上吐下泻。“当时三四个人一起抢水池子吐的场景,现在想起来都有些腿软。”周骅回忆。

  幸运的是,孙仞及时打来电话,听闻周骅和同学们的遭遇,他即刻起身,骑着脚踏车跑药店买药,这家关门了,去那家,那家药卖完了,再去另外一家。伴随着聒噪的蝉鸣,一圈下来,孙仞汗如雨下,湿透了全身。考虑到呕吐完身体会比较虚,孙仞还买了新鲜的牛奶、面包给同学们吃。

  第二天,周骅和同学们缓了过来,孙仞却发起了高烧。

  毕业后,周骅留在了温州,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职,同班同学们几乎都选择了眼科医生的职业。孙仞则来到杭州,成为了一名急诊医生。

  “我们并不意外他的选择,在他身上就有那股特质,他总是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对人对事特别热情,也特别细致,他做急诊医生,患者会多一份放心。”周骅谈到。

  孙仞从2004年开始成为急诊医生,14年来,基本每隔四到五天就要上一个大夜班。而作为急诊医生,只要有病人需要处理,必然要以病人为先,吃饭、睡觉不规律是常有的事。

  大夜班从傍晚5点到第二天早晨8点,是人体最需要休息的时间,就像倒时差一样,四五天就要倒一个时差,整个生物钟都是紊乱的。因此,最开始的几年,他总是失眠,整个人的状态很不好。如今,他已经能适应这样的作息。

  虽然身处不同的城市,但孙仞的同学们却经常能够在网站、报纸、甚至电视上看到他的身影。“我们看他现在就是‘网红’嘛,基本上每个月都能露脸。”

  大到新华社、人民日报,小到地方媒体、医院官微,孙仞在他的朋友圈里抒写着“网红日志”,一直受到各家媒体的关注与追捧。甚至有记者向他打趣,让他转行去当医疗线的记者。

  “可以不文艺,必须有思想!”——孙仞的朋友圈签名这样写道,他说,急诊科就是这样,总会看到人间百态、世间万象。

  有人吞金链、吞别针;有人喝老鼠药、喝除草剂;有人打架打得头破血流,有人喝酒喝到胃出血……虽然他们如此轻贱生命,但孙仞却必须把他们救活,这甚至让孙仞一度有些怀疑自己工作的意义。渐渐才明白,对医生来说,给人一个重生的机会,让人顿悟生命的珍贵,也是一件超级伟大的事情。

  在抢救室里,当倾其所能也没能完成“救赎”时,“是不是会难受?”他说:“难受之后会让自己平静下来,医者不是神,让他们忘了今生的苦,带着释然离去,也是我们的责任。”

  在朋友的眼中,孙仞是一名优秀的医者,但在千千万万的医生中,孙仞也是普通的一员,他与患者和朋友们的故事,还在院里院外继续上演着……

责任编辑:王一鸣
标签: 急诊医生;邻居;医生;下班;粉碎性骨折;医院急诊科;车祸创伤;救火英雄;相识;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