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前心梗命悬一线,如今绕里西湖走一圈毫不费劲
2019年09月16日 来源:浙江中老年网 作者 浙江医院郭俊

  得了心脏病、尤其是心肌梗死这类严重疾病,有些人就觉得一定要吃好、喝好、养好,恨不得天天在床上躺着不动,其实这是一个极大误区,如果真的这么做反而会增加再发心脏事件的风险。这些常见的套路,很容易让病人陷入“治疗 - 复发 - 再治疗 - 再复发”的恶性循环。大量心血管病人需要“返修”,反复住院,一些人“二进宫”甚至“三进宫”。

  近日,在第三届国际长城心肺预防与康复学术会议中,浙江医院再获殊荣,成为全国首批心脏康复培训示范基地,中国康复医学会会长牛恩喜、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委会胡大一为其授牌。今年恰巧也是浙江医院心脏康复科成立20周年,有一位“见证历史”的老病友站出来想要与你聊聊心脏康复的那些事。

  1995年 64岁 火车上突发心梗 命悬一线

  2019年 88岁 绕里西湖走一圈 毫不费劲

  “那是24年前的春分,我记得特别牢,从杭州城站坐上火车后,我突发心梗,感觉比死还难受,中途在萧山站被抬下车……”今年88岁的施大伯回忆说。

  那时候还没有支架,听家属说,当晚抢救的医生已经让他们做好了后事准备,幸运的是,施大伯被救了回来。

  随后的4年,施大伯反复过几次病情,不仅身体消瘦,精神也几近奔溃,不能正常工作,恐惧充斥着他的生活。

  1999年,施大伯安装了一枚心脏支架,同年,浙江医院心脏康复科成立,与施大伯结下了不解之缘。“医生告诉我,不是装了支架就是万无一失,病根还在,还需要实施个体化的心脏康复计划,这样才能让我渐渐像一个正常人一样生活。”施大伯说。

  浙江医院心脏康复科副主任王雁主任医师称,施大伯从科室创立之初起,便遵循医嘱,戒掉了44年的烟瘾,同时依据“运动处方”,进行了为其定制的康复计划。从一开始的6分钟走、打太极,到之后渐渐的可以从病房走到医院后面的植物园、杭州花圃、灵隐寺……循序渐进,体能越来越好,慢慢摆脱心梗对其造成的身体影响和心理阴影。

  “现在看起来,施大伯的走路和正常的老年人毫无区别,甚至走得比有些年轻人还快。”王雁说,“心脏康复计划细分为运动处方、药物处方、心理处方、戒烟处方、营养处方。控制病情,一定是健康教育、心血管危险因素矫正以及上述五大处方共同的成果。”

  王雁表示,心脏疾病是一种需要术后康复的疾病,但很多患者在进行支架、搭桥等心脏手术后,术后“保养”却没有跟上,导致患者不敢爬山、不敢运动、不敢旅游、不敢出行,只能终日呆在家里。心脏疾病不能仅仅靠药物治疗,通过综合评估,制定个体化的康复处方,让患者不仅活下来,还要活得好,享受幸福生活,就是心脏康复的初衷。

  “大量研究证实了运动、营养、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在心脏病预防、治疗和康复中有着正面的作用。”王雁介绍,“心脏康复就是整合多个学科,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全面管理,矫正心血管危险因素,从而降低心梗复发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

  运动康复是一个终生的过程

  量身打造个体化心脏康复方案

  心梗后一样可以做运动,但需要开一个最适合个人情况的“运动处方”。在运动康复前有这样一套机制:首先是临床病情评估,然后是体适能评估,包括平衡能力、柔韧性等能力的评估,最重要的是心肺能力的评估。而要量度心肺功能,最好便是进行运动测试,因为人体运动时对氧气的需求量十分大,最能“考验”心脏及肺部的储备能力。根据上述评估的综合结果制定出运动处方。

  “运动心肺测试可以反应运动中最重要的参数。测试后,医生会根据每个人的结果,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处方,这样可以安全的运动了。通过运动心肺测试可以精确测定患者从有氧运动到无氧运动的临界点,我们称之为无氧阈。”王雁介绍道,“有氧运动强度过大了就会变成无氧运动,而无氧运动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伤害,造成心肌缺血,诱发心律失常,因此要把握一个度,绝大多数的心脏病患者的运动强度应控制在无氧阈以下。”

  "运动处方"以有氧运动为主,因为有氧运动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心肺运动能力,同时配合阻抗、平衡、柔韧训练。处方详细规定患者每天热身活动、有氧运动、阻抗运动、放松运动的形式、时间以及运动量;王雁说,“一般而言,从急性期到恢复期心脏康复训练周期在1到3个月左右,一个星期3到5次,一次30~40分钟,可以在我院行门诊康复。病情稳定后可在家或社区医院运动康复。”

  “对一般的患者,快步走是最方便、安全的运动方式;而对于肥胖的患者,游泳是更好的选择。”

  “运动康复是一个终生的过程。患者急性期过了出院后,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在门诊心脏康复中心运动一段时间后,掌握一定的方法,了解一些注意事项,再在家里运动。不过,还是要定期到医院复诊,建议3个月到半年一次。”王雁说。她还强调,医生无法时刻监督病人,病人应扭转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认真执行心脏康复五大处方,才能真正远离心血管疾病。

  20年风雨兼程硕果累累

  让每位患者享受健康生活质量

  像施大伯这样的患者如今越来越多,这些患者不仅学会疾病的自我管理以及紧急情况的处理,精神面貌更是焕然一新,这得益于系统的心脏康复训练。王雁介绍,浙江医院心脏康复科依据国际著名医疗机构和学术机构的经验与建议,建立了一支由心血管科医师、康复治疗师、护士、心理医师、营养师、药剂师共20 余人的多学科团队(MDT)。基于心血管疾病预防、诊治、康复整体化治疗理念,真正实现心血管疾病“一站式服务”。

  团队旨在通过科学的临床病情评估与心肺功能为主的体能评估,找出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关键点,制定规范、优化的诊疗方案及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方案,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临床症状、降低再次住院风险、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让每一位患者享受美好的生活,活得健康、活得精彩。

  如今,浙江医院心脏康复科成立20周年,全国心脏康复培训基地挂牌5周年,又恰逢浙江医院建院65周年和两院区协同运营1周年。回望过去,浙江医院心脏康复团队风雨兼程、艰苦创业,已经硕果累累。2017年浙江医院荣获中国康复医学会颁发的“推动心脏康复工作突出贡献单位”“优秀心脏康复培训基地”“心脏康复中心质量控制合格认证单位”三项殊荣,2018年被国家卫健委认可,发文成为全国13家“心脏康复培训示范基地”之一,充分展示了浙江医院心脏康复工作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和浙江医院在推动我国心脏康复工作中作出的突出贡献。

  未来,浙江医院心脏康复科将以20周年作为新的起点,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奋发的精神,去描绘心脏康复新的蓝图,努力开创心脏康复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责任编辑:王一鸣
标签: 心脏康复;康复;心梗;大伯;医院心脏;王雁;心肺;运动处方;浙江;康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