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你好了,我请你吃饭”!他们陪他和“癌王”抗争的22个月
2019年12月26日 来源:浙江中老年网 浙江医院 吴玲珑

  一阵凉风吹来,卷起地上的落叶,行人都不自觉把羽绒服裹紧了一些,是啊,天气日渐寥落清冷,可是,在浙江医院灵隐院区肿瘤科病房住院患者汪先生(化名)心里,却涌动着一股暖流。

  自从去年确诊恶性黑色素瘤,这种让《非诚勿扰2》里“李香山”(孙红雷饰)最终跳海自尽、不仅恶性程度高而且十分容易远处转移的“癌王”,汪先生便开始了求医问药之路。和很多人西一榔头东一棒槌的就医选择不同,他对浙江医院医生的仁心仁术坚信不渝,相信医生,配合治疗,在癌细胞已经全身扩散的身体反击战中,他一次次闯关,一次次转危为安,一个月一个月延续着生命。

  “每次住院都能看到你们忙碌中的笑脸,如天使般美丽;在无数次与病魔的斗争中,是你们给了我勇气和信心……”他在发给浙江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郑培奋主任医师、肿瘤科副主任张宇主任医师的微信中饱含深情、充满暖意地写道。而决定接受治疗的22个月以来,他认真过好余生每一天的心态和劲头也深深感染了浙江医院的医护人员。

  要不是她,我老公早就放弃了

  上午10点半,还在路上的汪太太接到住院丈夫的电话:“我要用免疫治疗的药了”。她当下就急了,千交代万嘱咐:“你等等我,我一定要看着你用药才放心”“你中午饭都没有吃,一定要等我把饭送到,吃好再说”……自从丈夫确诊以来,他们每个月都有一段时间在医院度过,长则26天,短则一两天。在这20多次的住院过程中,汪太太无法忘记这一次。是浙江医院消化内科的医护人员,在他们身处重大家庭变故的极度严寒中给予了最初的温暖。

  去年2月,汪先生因为吃不下饭、日渐消瘦而找到自己长期信赖的郑培奋。在给患者做体格检查的过程中,仔细的郑培奋发现患者后颈部存在两个突出的小肿物(浅表淋巴结肿大),追问后得知其身体其他部位也有、并已持续一两个月,多年的行医经验告诉她,这位患者的情况绝不是他自己预先设想的、开点胃药吃吃那么简单。当即,郑培奋给患者开出住院单,要求其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

  最终被确诊为恶性黑色素瘤的那天,汪先生第一时间上网搜索了相关资料,“癌症之王”“皮肤肿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5年生存率不超过10%”等搜索结果让他陷入绝望,很快做出了放弃治疗的决定。丈夫才55岁啊,患病的残酷及其决定放弃治疗的双重打击下,汪太太如五雷轰顶,血压飙升,继而开始泪如泉涌。她至今还记得当时在郑培奋办公室,“她抱着我陪着我流泪”,劝说了很久。由于心情一下难以平复,汪太太随后昏厥了过去,郑培奋把自己的办公室让出来让她缓冲,直到汪先生闻讯后把她扶回自己的病房。

  “郑主任人真的太好了,要不是她,我老公早就放弃了!”汪太太眼泛泪光地回忆。那天下午,郑培奋为他们两夫妻做了久久的思想工作。“你不仅仅是你自己,还是你母亲的儿子,还是爱人心目中唯一的丈夫,还是女儿唯一的爸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之后,汪先生终于同意尝试接受一期治疗看看效果。后来她通过渠道为患者找来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明星药物PD-1单抗(纳武利尤单抗),每两周接受一次治疗,当进行到第4次的时候,患者皮下肿块、腹腔肿块以惊人的速度消退,而且没有明显副反应。“医生不仅要治人更要医心。作为一名医生,绝不仅仅是治疗,还要给患者信心和勇气”。郑培奋说。

  医生,你就把我当试验品吧

  汪先生随后转入灵隐院区肿瘤科接受治疗,历经肿瘤免疫治疗、肿瘤靶向治疗,再转回肿瘤免疫治疗三个阶段。癌细胞控制得怎么样?患者身体是否耐受?身体出现抗药性后怎么办?这些都是张宇和整个治疗团队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的问题,“考虑将治疗风险降到最低,权衡患者能否最大受益”,针对患者不同阶段的身体状况,他们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理想型的医患关系是怎样的?不外乎一边是绞尽脑汁、拼尽全力的医生,一边是对医者完全信任、完全放手的患者。汪先生经常对张宇说:“医生,你大胆用药吧”“医生,你就把我当试验品吧”。

  几年前,恶性黑色素瘤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5%~10%,近两年随着免疫治疗新药、靶向药的问世,汪先生才有了更多的药物选择,因此帮患者寻找对症的抗癌药物,把靶向药进医保的消息第一时间告知……成了肿瘤科医生的日常,也是汪先生感念于心的关键部分。今年年初,汪先生肺炎发烧,整整住院26天,天天烧到39度多。他还能自嘲一把:“发发高烧能把癌细胞烧死”,但是家人着急上火,张宇无比心焦,最终想尽办法,终于把患者的高危身体险情解除。10月,汪先生消化道出血,血色素掉到62gL,属于重度贫血,又是一轮颇费周章的治疗方案调整,血色素得以成功V型反转。殚精竭虑精技艺,栉风沐雨扶病友,同事开张宇玩笑:“张主任,你头上白发的求生欲越来越强了啊。”

  等你好了,我请你吃饭

  据统计,有13的癌症由“心”而生,而至少有40%的癌症患者死于心理因素。从事肿瘤内科临床工作20余年的张宇说,汪先生真的是他碰到的心理素质数一数二的患者了。

  虽然有过是否放弃治疗的挣扎,但真正决定绝境求生、配合治疗,他当晚就把后事安排妥当;汪先生认识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中,有人去了美国,去了北京上海,最终还是在确诊4个月后撒手人寰,他说:“我就拿自己的身体状况跟过去比,跟自己比”;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平平安安、身体健康,这一场病,给汪先生最强烈的领悟就是:“生命不被好好对待,会很短暂”;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他虽然没有实现这一儿时志向,但他说在浙江医院遇到了良医,“肿瘤科是一个特殊的科室,每天面对的患者都是在生与死的挣扎当中,但是你们给患者带来了安慰和鼓励,活下去的信心”“尽管工作比较艰苦,但没有听到一位医护人员的抱怨之声”……一字一句,饱含道不尽的感谢。

  “很多癌症患者,在突然被‘微缩’的人生中尝遍人间悲欢离合,作为肿瘤科医生,我们希望通过各种医疗手段,让整体疾病管理真正成为一种结果。我们治病,也治人。”张宇说。

  汪先生高烧不退那一阵,张宇和同事天天给他加油鼓劲,状态稳定后汪先生过意不去,要请医护人员吃饭,张宇摆摆手:“等你好了,我请你吃饭。”回忆至此,汪先生眼含热泪的神情让人无比动容。

 

责任编辑:王秀萍
标签: 先生;肿瘤科;治疗;张宇;浙江;恶性黑色素瘤;老公;试验品;医护人员;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