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冻”要适度,平安度过“多事之秋”
2020年11月25日 来源:浙江中老年网 浙江医院 应笑卿

“春捂秋冻”是前人根据季节时令变化总结出来的经验,对秋季健康养生具有一定科学指导意义。“秋冻”是指秋季气温下降,厚衣服要晚些穿,人的身体多经受寒冷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加产热,从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前几天,杭州连续阴雨天气,气温骤降,一些中老年人不服老,坚持“春天要捂得住,秋天要挺得住”,未及时增添衣被,盲目地“秋冻”,结果导致旧病复发或受凉感冒,得不偿失。那要怎样做好秋冻呢?

秋冻要把握好度。“秋冻”要掌握好适度原则,才能起到保健作用。适度原则,靠的是自身的体感温度,以不感到冷为度。初秋时节人体阳气逐渐潜藏,天气逐渐转凉,但还处于“凉而不寒”的阶段,一般情况下,日照温度在15-20度时不必穿得太厚,如果过早穿上厚重的衣服,身体接触“秋凉”过少,人体调节体温、抵御外寒的能力就会下降,将很难适应冬季的严寒。而适当“冻”一下,可以增加人体对寒冷的适应力、耐受力,但日夜温差大,早晚要注意添衣;进入深秋或初冬时,天气明显寒冷,应该及时增添衣被。温馨提醒:秋冬季节,晨练时间不宜过早,要待气温上升后进行。

秋冻要因人而异。秋冻”并非适合所有人,多适合中青年身体健康人群。而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结肠炎、消化性溃疡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容易诱发或加重病情,应该及时适度保暖。小儿稚幼之躯,自身调节能力相对较差,寒冷刺激容易致病,呼吸、消化系统疾病好发,如感冒、咳嗽、腹泻等。年老体弱者,阳气亏虚,人体御寒力下降,寒冷刺激容易诱发或加重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冠心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以上人群应根据自身情况,适时及早增添衣被。

“秋冻”要分部位:“秋冻”时,不同身体部位要不同对待。脚是人体离心脏最远的部位,寒从脚起,脚冷则全身冷,影响机体抵抗力,病邪容易侵袭人体,要注意足部保暖。上腹部受凉容易引起胃脘疼痛不适、腹泻等,特别是有消化系统基础疾病的人群。女性要尽量避免下腹部受凉,容易诱发痛经。此外,颈、肩、腰部、膝关节也不宜受寒。


责任编辑:王秀萍
标签: 寒冷;阳气;慢性支气管炎;人群;基础疾病;受凉;气温;哮喘;腹泻;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