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穴位科普---女子穴
2020年03月18日 来源:浙江中老年网 浙江医院 宋美玲

  中医在我国已有了数千年的传承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黄帝内经》有说,“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身体各部位都有对应的穴位,那么这些穴位有什么作用?又如何找到这些穴位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女子穴位的名称、部位、功能。作为一名出生20多年的小编,就经常会有以下问题: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等。那有一些刚刚生活小孩子的宝妈们可能会遇到这些问题:乳汁不足、乳汁过多、妊娠呕吐等。针对这些问题小编查阅资料,有了以下总结:

  1、月经不调-取穴:肝俞、肾俞、关元、三阴交、次髎、太冲。

  2、痛经-取穴:气海、命门、三阴交、次髎、水泉。

  3、乳房胀痛-取穴:肩井、足三里、三阴交、膻中、天宗。

  4、乳汁不足-取穴:膻中、乳根、中脘、内关、少泽。

  5、乳汁过多-取穴:肩井、足临泣、肩井、天宗。

  6、妊娠呕吐-取穴:膈俞、上脘、中脘、内关。

  肝俞:肝俞位于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具有养血统血,清热利胆的作用。

  肾俞:肾俞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温肾壮阳,培元固本,回阳固脱的作用。

  关元:关元穴在下腹部,肚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临床常用来治疗各种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内踝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三阴交穴位可以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健脾和胃,消谷化食,调经止痛。

  次髎:次髎穴的位置位于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次髎穴可补益下焦,强腰利湿。疏导水液,健脾除湿。

  太冲:太冲穴在足背第1趾跖关节后,第1,2跖骨之间。太冲穴具有舒肝理气,活血通络,清降肝阳,镇肝熄风,清利下焦湿热的作用。

  气海:气海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生发阳气,气海穴有补气理气,益肾固精,益气助阳、调经固经的作用。

  膻中: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之中点。膻中穴可理气通络,宁心安神,通络化瘀,疏通乳络。

  少泽:在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有清热利咽,通乳开窍,清心泄热的功效。

  天宗:天宗穴位于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的上1/3与下2/3交点凹陷中。天宗穴有生发阳气,舒筋活络,理气消肿,行气宽胸的作用。

  找到了这些穴位,我们可以通过按摩、针灸、艾灸等方式对症治疗,温馨提示:生病时一定要去医院进行检查后再进行治疗,不可以自行盲目解决问题!到这里大部分的穴位小编已经罗列出来啦,还剩一些穴位等着大家去探索哦!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推荐一本书《图解十二经络》,欢迎大家加入探索中医的道路!

责任编辑:王秀萍
标签: 穴位;中医;乳汁;黄帝内经;中国特色;理气;阳气;乳房胀痛;月经不调;气海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