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当心“高温炸弹”
2019年10月29日 来源:浙江中老年网 作者 浙江医院王雪玲

  近日,中央气象台持续发布高温预警,多地气温高达38摄氏度以上,这对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同时,高温气候所造成的心脑血管疾病及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随之升高。因此,高温时节的健康保健是极其重要的。

  正常人体在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体内产热及散热处于动态平衡,体温维持在37摄氏度左右。当外界气温达到35摄氏度以上时,蒸发散热几乎成为机体最重要也是唯一的散热方式,人体的调节功能锐减,新陈代谢紊乱,易造成“热致疾患”,也称之为“中暑”。  

  那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呢?有以下几点: (1)多饮水。在高温天气,不论运动量大小都要增加液体摄入。不要等到觉得口渴时再饮水。可采取少量多次的方法。劳动和运动大量出汗后,不宜大量饮用白开水,应适当补充些淡盐(糖)水。剧烈运动中或运动后,不宜大量喝冷饮。夏天出汗增多,常使钾离子丢失过多,钾离子对神经、肌肉功能,特别是心肌的正常运动有重要影响,体内钾不足时,常觉疲乏无力,食欲减退,耐热能力下降,甚至导致中暑。茶中含有丰富的钾,夏日常饮茶,可补充人体钾元素,提高耐热能力,有效地预防中暑的发生。 (2)室内应保持安静、清洁、通风。夏天日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劳。保持充足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有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有效措施。 (3)午睡时间不宜过长。午睡时间过长,中枢神经会加深抑制,脑内血流量相对减少会减慢代谢过程,导致醒来后周身不舒服而更加困倦。 (4)太阳短波辐射最强烈的时间是10时-15时左右,应尽量避开这段时间外出,如需外出,应戴上宽檐帽和墨镜,或使用遮阳伞。夏季衣着以质地轻薄、宽松和浅色的衣物为好。 (5)忌受热后“快速冷却”。炎夏,人们外出或劳动归来,喜欢对着空调或是开足电扇直吹,或是立即去洗冷水澡,这样会使全身毛孔快速闭合,体内热量反而难以散发,还会因脑部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 (6)老年人、孕妇、有慢性疾病的人,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温季节要尽可能地减少外出活动。  

  如若已出现了中暑症状,可按照以下对应措施进行处理:

  (1)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下工作一段时间后,出现大汗、口渴、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眼花、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四肢乏力。应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安静休息,补充水、盐,短时间即可恢复。

  (2)轻度中暑:除上述先兆中暑症状加重外,还会出现体温至38摄氏度以上,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等表现;或出现面色苍白、皮肤四肢湿冷等虚脱变现。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立即平卧休息,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用冷毛巾湿敷或擦拭皮肤,常常于数小时内可恢复。

  (3)重度中暑:1.热痉挛:多见于健康青壮年。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剧烈劳动,大量出汗后出现肌肉痉挛性、对称性和阵发性疼痛,持续约3分钟后缓解,常在活动停止后发生。2.热衰竭:此类型最常见,多见于老年、儿童及慢性疾病患者。表现为多汗、疲乏、无力、眩晕、头痛等。可有明显的脱水症,如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或昏厥。可出现呼吸增快或痉挛。如不治疗可进一步发展为热射病。3.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主要表现为高热和神志障碍。早期受影响的器官依次为脑、肝、肾和心脏,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急性肝、肾衰竭,甚至死亡。 对于重症中暑者除了立即把中暑者从高温环境中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外,还应该迅速将其送至医院,同时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救治。若远离医院,应将病人脱离高温环境,用湿床单或湿衣服包裹病人并给强力风扇,以增加蒸发散热,做好相关处理后也应尽快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责任编辑:王一鸣
标签: 中暑;高温环境;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中央气象台;气温;通风;高温气候;高温时节;高温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