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越来越快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压力,抑郁症这个名词也开始逐步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而在这一热门趋势之后存在着这样一种背景音——老年期抑郁障碍。随着中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政府、医院、社区都在关注老年人的健康问题,2020年9月11日,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发布了《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在方案中,老年人被列入抑郁症高发的重点人群之一,其他还包括青少年、孕产妇、高压职业从业者。
世界卫生组织(WHO)2018年公布的数据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群抑郁症的患病率,保守估计在10%~15% ,甚至某些估计范围高达45%。而在中国目前有近3亿的老年人,这中间到底有多少老人存在抑郁症或者有抑郁症倾向呢?这一问题至今仍没有一个确切的数据报道,这使得我们不得不问自己,对于“变老”这一人生必经之路,我们真的做好了全部的准备吗?
什么是老年期抑郁障碍?
老年期抑郁障碍(late life depression, LLD),指的是在年龄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中出现的抑郁障碍。它在老年人这一群体中,其实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精神障碍,这一疾病在损害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的同时,也使照料者的负担相应增加。抑郁障碍不仅包括抑郁症,还包括其他疾病学分类中的抑郁发作。
为什么会得老年期抑郁障碍,又会有什么症状呢?
2017 年发表于《中华精神科杂志》、由国内数十名精神疾病专家共同制订的《老年期抑郁障碍诊疗专家共识》称,老年抑郁症病因复杂,常伴有躯体疾病,两者也可能互为因果。而这一年龄段特有的一些心理社会应激,比如丧亲、社会角色改变、搬迁等,也会诱发或加重抑郁。一些疾病如脑卒中、帕金森病等,容易导致老年人罹患抑郁症。它们易共病抑郁,互为影响。
一般来说,老年期抑郁障碍没有明显的诱因,老年抑郁患者往往以躯体不适为主诉。他们通常会先去综合医院就诊,由于对症治疗效果不佳或查不出躯体疾病,才有可能转到精神专科医院就诊。而这些老年人在承受着心理以及身体压力的同时,还要抵御来自身边人的不解,很多患者表示,身边的亲人会觉得他们只是因为没有事情做,太闲了,但患者自己的感觉却是“对一切事情都失去了兴趣”。
有患者表示,最初的几天只是无缘无故的失眠,但是自己本身并没有遇到什么烦心事,于是在失眠的夜晚在床上翻来覆去、反复琢磨,却怎么都想不通原因。也试过睡前遛弯,放松心情,但失眠的症状依然没有改善,并且一到晚上,总是会胡思乱想,紧接着,就开始影响到胃口,吃不下饭,常常没有原因的感觉内心烦闷。当这种情况持续出现的时候,这些老年人也会去医院寻求帮助,但一般情况下,在进行了一系列的检查之后,并不会查到任何的躯体疾病。在研究资料中也提到过,失眠是诱发老年人抑郁的危险因素之一,而且持续的失眠与持久的抑郁有关。并且,在老年人抑郁症状缓解之后,睡眠障碍史成为了其疾病复发的一个独立性危险因素。
还有一些患者则为“因病致郁”。这类老年人可能因为一些疾病的原因导致某些身体功能障碍,不能正常行走活动,这会让原本健康的患者深受打击,长时间的处于一个心情不好的状态,无法接受现在的自己和曾经的自己存在的差距,长此以往发展为抑郁障碍。
而在确诊之后,老人们才真正意义上和抑郁症开始了漫长的搏斗!
一旦确诊,老人们需要开始长期服用米氮平、阿普唑仑、劳拉西泮、奥沙西泮、佐匹克隆……这些抗抑郁药和抗失眠药,这期间还要伴随着反复的复诊,多次的药量增减和药物更换,以及面对各种各样的药物副作用。
老年人的抑郁症治疗和其他人群不同,他们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老年人的治疗依从性差,药物应答时间长,这些因素都加大了老年抑郁症的治疗难度,老年抑郁症往往合并其他躯体疾病,老年患者在用药时,需要密切监测不良反应。另一方面,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长,角色的转变,容易出现失落感、丧失感、孤独感等等不良的情绪。有些老人因为身边的人去世引起病情复发,有些因为自身的生理疾病导致复发,有些因为停药使得病情再次袭来,发病时,老人会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也会做出自伤的行为,由于老年人身体条件的下降,会导致更加严重的躯体伤害,这就显得心理治疗尤为重要。
在抗抑郁过程中,病情的反复让很多老人深受折磨。和抑郁症的抗争除了患者自身坚定的意愿,医生的态度则是一个尤为关键的一点,但是要碰到一个“合适”的医生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而医生的态度又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意愿,多数老人在辗转多家医院、换过几个主治医生后,可能会碰到“合适”的医生,但有一些则会选择放弃继续治疗。
还未准备好的“变老”。
今年发表于《中国循证医学杂志》的一篇文章,对2010年至2019年中国老年人群抑郁症的患病率进行了一项meta分析,其结果显示,中国老年人抑郁症患病率为25.55 %,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北方患病率高于南方,农村患病率高于城市。而目前老年抑郁患者的整体就诊比例较低,在患病率较高的农村,有为数众多的老年抑郁患者未被识别,因此实际上的数据可能会更高。另一方面,国内精神疾病资源的匮乏与分布不均也称为一大问题。
老年人抑郁被忽视也是中国老龄化进程的一个映射。对于“变老”,我们准备不足。面对如今老龄化的加速发展,不仅大部分老年人没准备好迎接老年生活、找到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家属也同样如此,我们所做的心理建设还存在着不足,因此,未能给予足够重视和关心。
专家指出,除了应定期就医、维护好生理功能外,积极老龄化对于防止老年人抑郁也很关键。这既包括,老年人自己依据兴趣爱好安排日常活动,获得价值感、减少孤独感,也包括人至老年,遇到丧偶、突患重大疾病、生活角色改变、居住环境变迁等诸多问题时,家属的理解与陪伴。
凡注有"浙江在线健康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健康网",并保留"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