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家有个两岁的宝宝,最近总是食欲不好,经常有肚子疼、恶心,吃饭后出现哭闹,不爱吃东西的现象,一下子瘦了好几斤,到了医院检查后才发现原来是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他们全家也都做了幽门螺杆菌的检测,结果都是阳性的,以前一直觉得大人会感染这个细菌,孩子怎么也会被感染上呢?那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为什么孩子也会感染上这个细菌?那我们该怎么做呢?
什么是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寄生在胃内的细菌,黏在胃的细胞间隙之间。目前我国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约50%,有也就是说一半的中国人感染了这个细菌。而且这个细菌确实和胃癌有关系,是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类致癌物,幽门螺杆菌感染是目前最明确的胃癌发生危险因素。
这个细菌是怎么传播的?
人是幽门螺杆菌的唯一传染源,主要藏在我们的唾液,也就是口水、牙菌斑、胃和粪便里。它可以通过口——口传播,我们聚餐的时候,含有细菌的唾液会污染食物,继而传染给进食该事物的人。也可以粪——口传播,含有细菌的大便如果污染了水源和食物也会导致其他人被感染。
亲孩子,会把细菌传染给他们?
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当然幽门螺杆菌主要还是通过聚餐传播,我们中国人感染率这么高就和我们的饮食习惯有关系,一家人一起吃饭会互相传染,朋友同事一起聚餐也会互相传染。
感染这个细菌有什么症状吗?
感染了这个细菌大部分人的症状是比较轻的,会出现反酸、烧心、胃痛、口臭等不适。门诊有不少年轻人因为有口臭来检查一下是否感染了这个细菌。有些会有慢性胃炎的表现,觉得上腹部不适、隐痛,恶心呕吐,时间比较久,容易反复发作。也有一部分人症状比较明显,尤其是导致了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人,会有明显的腹痛。但是也有些人甚至没有任何不舒服的表现,只是常规体检发现的。
如果儿童感染了这个细菌,有什么表现?
儿童感染了幽门螺杆菌这个细菌,大部分没有明显的不舒服,少部分有腹部不适、腹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
怎么知道自己是否感染?
如果有这些不舒服,也担心自己感染了这个幽门螺杆菌,可以去医院做哪些检查呢?现在检查幽门螺杆菌的方法很多,对于有胃部不舒服表现的大人来说,最常见的就是胃镜检查。通过胃镜检查,医生可以很直接的看到胃黏膜的情况,判断你的胃有没有受到幽门螺杆菌的影响伤害,同时可以顺手取一些标本活检化验一下,也就芝麻点一样大,不用担心对胃造成伤害。胃镜检查我们叫做侵入式检查,很多病人是需要做好思想准备才能接受。如果我们给病人评估过病情,可以不用行胃镜检查,那查这个细菌还有非侵入式检查方法,最常见最实用的就是尿素呼气试样,就是大家常说的去医院吹一下气,把胃里的气体吹出来进行检查,没有任何痛苦,准确性也很高。
碳13和碳14呼气试验,有什么区别?
目前临床上呼气试样分两种,碳13和碳14呼气试验的准确性是一样的,都很好,唯一的差别是碳14有很微量的放射性,当然对人体是没有影响的,碳13则没有反射性。所以对于儿童或者准备怀孕的人我们建议做碳13呼气试验。目前,儿童Hp的检查和治疗一直存在争议。大多数专家建议在以下情况需要进行Hp检查及根除:胃十二指肠溃疡、难治性缺铁性贫血、不明原因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等。
大人感染了,需要带小孩来检查吗?
做了这些检查,确定感染了这个细菌,是不是需要带家里的小孩也来检查一下?在门诊经常会有家长问这个问题,有些家长都已经把小朋友带到了医院就等着我们医生开单检查了。但是给小朋友做检查我们要谨慎一些,问小朋友你平时有肚子痛、吃饭不好这些问题吗,很多小朋友会回答我肚子一点都不痛,这样的小朋友就不需要检查。对于14周岁以下没有任何腹部不适的小朋友我们是不建议为了检测幽门螺杆菌而检查的。哪些小朋友需要来医院查一下有没有感染这个细菌呢?毕竟这个细菌对胃伤害还是挺大的,家长也挺担心的。
针对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的专家共识
建议对有消化性溃疡、胃淋巴瘤、慢性胃炎、一级亲属中有胃癌的患儿、不明原因的难治性缺铁性贫血、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消炎药的这些疾病的儿童进行这个细菌的检测。
所以绝大部分儿童是不需要特地检查这个细菌的,家长不要因为担心,或者小朋友存在中耳炎、牙齿不好、食物过敏、生长迟缓就来查查有没有幽门螺杆菌这个细菌感染,那是没有必要的。
怎么预防这个细菌的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这个高,一个人感染了就可能传染给家人、同事、朋友,
有没有预防的方法?养成好习惯很重要。勤洗手对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有效,饭前便后洗手。食物要煮熟了吃,细菌不耐热,水烧开了、肉煮熟了细菌也就被消灭了。还有使用公筷公勺也非常好,我们在确认自己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后,应该选择分餐、公筷,这样就不会把细菌传染给家里人。针对家里的小朋友小宝宝,需要准备专用的餐具,一定要避免口对口喂食。所以通过良好的生活就餐习惯、合适的检测方法、规范的药物治疗,大部分的幽门螺杆菌患者都是可以根治的。
凡注有"浙江在线健康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健康网",并保留"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