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医院精神卫生科门诊,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前来求助,他们在自己身体上留下斑驳而血腥的伤口,令人心疼却又沉重。
这些青少年似乎习惯于不开心就割伤自己、打自己、撞头、烧自己、抓自己出血或者阻碍伤口愈合等,他们似乎在用这些疤痕证明着什么。这种行为该怎么定性?是抑郁症的前期表现吗?看着孩子们这样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我并不想死,只是想让自己舒服一点”
小学五年级女生写下“自残”日记
“我得了一个可能治不好的病,我煎熬的过着每一天,时不时心脏就会有刺痛感……”12岁的湖州姑娘小玲(化名)在浙江医院病房里写下这篇日记。
原本她应该在学校里读五年级,然而她日日提不起精神,不想上学,即使呆在学校里也总是想哭,会因为同学、老师或家长的一两句话就情绪爆发。总觉得自己很笨,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
浙江医院精神卫生科吴月静医师说,小玲出现病症是从前几年妹妹的出生开始,她总觉得父母对待妹妹和自己完全是两个标准,对她要求非常高,对妹妹则十分溺爱。小玲父母表示:“我们都是做生意的,每天凌晨3点起床工作,晚上回到家将近八九点,对大女儿要求的确是高,但是初心是为了她好。也不知道她为什么会一步步变成这样……”
而在学校里,身高152cm,体重59公斤的小玲经常被同学嘲笑,“她们笑我胖,有一次还在我凳子上洒水,弄的我很难堪。”小玲说道。渐渐的,小玲开始情绪低落,闷闷不乐,容易感到烦躁,开始渐渐厌倦上学和考试。
有一次,小玲找到了一种能让自己在情绪崩溃时平静下来的方法。她拉开衣袖,一道道划痕暴露出来,这些划痕都是小玲自己用美工刀割出来的,流血时她感觉不到疼,反而能带来一丝短暂的内心平静。小玲说她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了,“我并不想死,只是想让自己舒服一点。”
高发年龄在14~24岁
我国中学生总检出率高达27.4%
小玲的父母发现后,将她送至浙江医院灵隐院区精神卫生科,门诊以“抑郁发作”收治入院。浙江医院精神卫生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吴万振副主任医师介绍,冲动和非自杀性自伤是青少年情绪的两大问题,如今,经常可以在网上看到所谓“自残”的青少年们,很多家属觉得这可能是孩子的怪癖或个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及干预,以至于患者病情加重。
据了解,小玲的父亲平常对女儿要求严苛,但很少给予陪伴,经常出去打牌,在家中也经常吵架,“我希望家长们也需要认清自己的角色,为了做生意养家,或许并不是不付出爱的借口,家长们更应该多了解多关爱孩子。”吴万振说道,“青少年和青年早期阶段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好发时期,高发年龄在14~24岁。研究显示,中国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总检出率高达27.4%,而中国大学生的检出率为16.6%。”
青少年情绪问题的“出口”
——非自杀性自伤
什么是非自杀性自伤?它是指个体故意地伤害自己的身体但不以死亡为目的行为,如故意咬伤自己、用利器切割皮肤、烫烙皮肤等。大量研究表明青少年是非自杀性自伤的高发人群。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与一系列的精神疾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严重影响青少年的社会功能,并显著增加自杀的发生。
这些自伤的孩子很可能同时面临着其他精神健康问题,例如心境障碍,就是我们众所周知的焦虑、抑郁问题,还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等。另外,虽然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动机不是自杀,但研究发现,自伤当事人的自杀风险远高于常人的自杀风险。
影响因素
1.个体因素
人格 早期具有抑郁、自卑、攻击、冲动等性格特征的青少年更易发生非自杀性自伤。
情绪因素 非自杀性自伤者面临负性事件缺乏适应性的情绪调节策略。
2.环境因素
家庭、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童年期性虐待和躯体虐待、童年期忽视和成年期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有着显著的相关。
父母教养方式在错误、负性、极端的父母教养方式的家庭中成长的个体不能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面对负性情绪无法应对时会采取极端的方式(如自伤)来回避。
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认知、情绪、人格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青少年的影响甚至会超过父母。不良的同伴关系会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我们应该怎么做?
1.寻找替代方式。在你预感到情绪将要到达高点却又还没有到达时,用别的策略试试看,即使只会有一点帮助,那也是新的生活。
2.家长、老师应该持有理解、安慰的态度,来了解孩子或学生的行为及内心,与其一起寻找宣泄情绪的出口。
3.求助专业人员。当一个人难以支撑的时候,你还可以寻求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和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去和专业人士聊聊,也许他们会更加理解孩子的感受。
愿各位老师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各位家长关心孩子生活的同时及时发现孩子的情绪问题,引导他们采用正确的方式处理问题,最大程度减少他们对自己的伤害,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凡注有"浙江在线健康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健康网",并保留"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