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总是以东风化雨之情,春泥护花之意,用语言播种,用粉笔耕耘,站在三尺讲台为学生授业解惑。然而,育出桃李满天下的同时,各种“职业病”也慢慢找上门。
最近,网上流传着一张“教师职业病时间表”:
教师职业病时间表
工龄1年:过度用嗓,嗓子渐渐吃不消,慢性咽炎已有前兆。
工龄3年:长期电脑备课,眼睛干燥模糊,干眼症难以避免。
工龄5年:工作担子越来越重,压力大,睡眠差。
工龄10年:备课、批改作业都要久坐,痔疮也躲不过。
工龄15年:长时间伏案,颈椎僵直,久而久之患上颈椎病。
工龄20年:生活紧张,有时吃饭不规律,胃病找上门。
工龄25年:久站后双腿时而麻木无力,很多人患上静脉曲张。
工龄30年:毛病都来了,桃李满天下相伴一身病。
今天是教师节,有关教师健康的话题也窜上“热搜”,近日,唐老师(化名)就为自己的健康问题来到浙江医院三墩院区。
为防止“青筋”爆出
她每天穿弹力袜上班
唐老师是一名高中数学老师,在教坛已有十年有余,但即使是现在的夏天,她却每天要穿能预防静脉曲张的弹力袜上班,她的愿望是脱掉弹力袜,告别静脉曲张。
原来,唐老师的姥姥和母亲都是教师,而且都患有严重的静脉曲张。唐老师母亲的静脉曲张看上去如一团蚯蚓盘踞在小腿,令人不寒而栗,最近正在张罗进行手术治疗。而唐老师姥姥的静脉曲张则更加严重,早在几年前就出现了溃破。
今年,唐老师自己也感觉腿部有“青筋”爆出,考虑到静脉曲张这样一个教师职业病,这才来到浙江医院三墩院区血管外科就诊,经诊断,唐老师的下肢静脉曲张不算严重,为此,浙江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叶金明主任医师为她提供了生活工作习惯的建议,并提醒,一旦病症加剧,需要及时手术治疗。
“久站族”发病率远高于其他人群
叶金明介绍,下肢静脉曲张是指人体下肢表浅静脉过度迂曲扩张造成的一种病理性曲张状态,是常见多发病,20%-30%的成人患有此病,临床表现为下肢浅表静脉扩张、迂曲、隆起(像蚯蚓般弯弯曲曲)及小腿皮肤发暗,严重影响美观,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肢酸胀、乏力等不适;随着症状加重,小腿皮肤会出现色素沉着、湿疹、皮下硬结等,严重时形成溃疡(俗称“老烂腿”),特殊病例会危及生命。
从发病原因看,长期站立行业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其他人群,教师的职业已列入静脉曲张的高发人群,如果能开展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极大提升治愈率,提高生活质量。
静脉曲张患者增多
微创手术高效
叶金明表示,静脉曲张的治疗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不能完全治愈
药物和弹力袜作为静脉曲张保守治疗的主要手段,只能延缓病情的发展而不能完全治愈静脉曲张。弹力袜虽然会缓解症状,缩短病程,但是需要终身穿戴,并且使用麻烦,只适用于早期的静脉曲张,有不少穿戴静脉曲张袜的患者最终还是选择了手术治疗。而药物治疗的周期长、无针对性、效果缓慢,并且对患者身体有一定伤害。
手术治疗:微创是首选
手术治疗包括传统手术和微创治疗,两种方式各有其优缺点,传统手术即高位结扎+剥脱术,这种手术方式治疗彻底,复发率低,但是弊端相对明显,比如疼痛感明显,住院时间延长。
随着医学的发展,下肢静脉曲张的手术越来越微创化,特别是微创技术及设备的升级迭代,使过去需要住院半个月的时间缩短到做完手术即可出院。通过放置导管于浅静脉内,在超声辅助下给予针对性治疗,准确高效。
教师作为静脉曲张高发人群,
该如何缓解曲张加重?
教师每天的工作内容大多数都是站立在讲台之上,给学生讲课,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缓解静脉曲张更加严重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缓解!
1. 老师上课时,不要经常用两条腿一起支撑全身重量,可将身体重心在两脚上交替,让两条腿轮换休息。课余时间可进行两膝关节屈伸活动和下蹲练习,让小腿肌肉强烈收缩挤压,减少静脉血液积聚。
2. 每半个小时起身运动一下小腿,回家之后使用枕头把腿垫高,促进腿部血液循环。平时尽量穿舒适的平跟鞋,每晚睡觉前,最好用45度左右的热水泡泡脚,既能消除疲劳,也能活血化瘀。
3.常进行腿部按摩,两手分别放在小腿两侧,由踝部向膝关节,揉搓小腿肌肉,帮助静脉血回流。坚持每天快速步行4次,每次15分钟,就可以有效地缓解症。
本文指导专家
叶金明
主任医师,浙江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血管外科主任。兼任浙江省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分会常委、浙江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常委。从事普外科临床工作近30余年,在外科疾病的诊治上有丰富经验,尤其擅长外科危重病抢救,及疑难病例的诊治,对周围血管疾病,动脉瘤以及静脉疾病的手术和介入治疗有较深造诣。在国内发表论文及科普文章二十余篇。
专家门诊:
周一上午(三墩院区)
周四上午(灵隐院区)
凡注有"浙江在线健康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健康网",并保留"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