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儿子结婚,一个儿子考上大学,双喜临门的他却倒下了……
2020年11月27日 来源:浙江中老年网 浙江医院 周育苗

  对于50岁的邹大哥(化名)来说,8月可谓是双喜临门,大儿子结婚,小儿子考上了上海某知名大学,全家人沉浸在一片喜庆中。不过,高兴的背后也有忧虑,两个儿子一个结婚、一个上大学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对家庭本不富裕的邹大哥来说压力不小,好在夫妻俩身体健康,又肯吃苦耐劳,基本能达到收支平衡。

  意外来袭

  看似平静的生活转眼间就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

  8月25日邹大哥在晚饭后散步时突然出现口齿不清伴右侧肢体轻微乏力,于是被送到务川县人民医院急诊,急查颅脑CT未见出血后以“脑梗死”收住神经内科。

  第二天凌晨,邹大哥病情急剧加重,呈嗜睡状态(指大声呼喊才能被叫醒的一种意识状态),完全不能说话,右侧肢体肌力3级(勉强能抬离床面),此时家属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焦急的呼喊医生救命。

  恰巧此时由浙江医院下派到务川县人民医院的帮扶专家浙江医院神经介入科周育苗副主任医师正在查房,立刻和当地医生一起跑过去查看病人。听了主管医生的汇报后周育苗立刻指示紧急做磁共振,以了解脑梗死及脑血管的情况。很快结果出来了,发现左边脑子多发片状梗死灶(图1-3),左大脑中动脉极重度狭窄(图4),随时可能彻底闭塞引起大片脑梗死,是真正的“命悬一线”。

  远程指导,迅速救治

  时间就是生命,周育苗立刻将患者资料通过微信向浙江医院脑科中心主任万曙主任医师汇报。万曙看过资料后认为患者有手术指征,建议急诊行大脑中动脉血管成形及支架置入术,但手术的风险需充分告知家属。

  周育苗立刻按照万曙主任的指示与家属交代病情及下一步治疗方案,家属同意手术。

  术中发现左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且狭窄段有较多重要穿支发出(图5),大大增加了手术的风险。导丝艰难穿过狭窄后经微导管造影证实在血管真腔内(图6),为了降低斑块覆盖穿支的风险,采用小球囊、缓慢扩张的方式对狭窄进行预扩张后置入自膨式支架。经过2个小时的努力,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复查造影远狭窄处完全恢复正常(图7)。

  麻醉复苏后邹大哥意识慢慢清楚,已能说话,右侧肢体肌力恢复到4级。术后第2天言语完全正常,可以独立行走,术后第3天,除了记忆力稍差外肢体活动完全恢复到发病前的状态,一家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警惕“杀手”:颅内动脉狭窄

  万曙表示,颅内动脉狭窄是导致脑梗死的常见原因,尤其是亚洲和中国人,脑动脉狭窄占脑梗死病因的30%~55%,绝大部分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

  无症状的颅内动脉狭窄首选药物治疗,主要是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药物降血脂、稳定斑块及控制血压、血糖等其他危险因素。有症状的颅内动脉狭窄,且狭窄率>70%时,单纯药物治疗很难奏效,脑梗死的复发率较高,而介入治疗是一种有效手段。介入治疗主要包括两种方法:一是单纯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不植入支架);二是球囊扩张后支架植入术。手术的时机如果病情稳定的建议发病2~3周后进行,如果进展性卒中则可以急诊手术(如邹大哥的病例)。该手术技术上是非常成熟的,但仍有两个主要风险:一是术中斑块被挤扁后覆盖动脉的穿支,会引起新的脑梗死;二是血管破裂出血(最严重的并发症)。

  坚持“输血”与“造血”

  帮扶显成效

  中西部医疗帮扶是“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浙江省委省政府、卫健委高度重视,浙江医院长期对口帮扶贵州务川自治县人民医院,积极践行“双下沉 两提升”,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的同质化发展模式,下沉医院各项创新举措和显著成效,展示了浙江医院作为大型公立医院在医改推进、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双提升过程中的使命和担当。作为援贵的第三批人员之一,周育苗具有丰富的神经介入诊疗经验,2个月来已指导、协助当地医院开展了十余例次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在务川县初步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本文指导专家

  万曙

  主任医师,浙江医院院长助理、脑科中心主任、神经介入科主任,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出血性卒中介入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常务理事、脑血管病精准诊治专委会主任委员。从事神经外科工作二十余年,对各类神经外科疑难危重疾病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尤其擅长各种出血性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特需门诊:

  周一上午(三墩院区)

  周三上午(灵隐院区)

  名医门诊:

  周四上午(三墩院区)

责任编辑:王秀萍
标签: 脑梗死;动脉;大哥;育苗;支架;浙江;斑块;治疗;出血;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