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先生(化名),您需要的药已经配好了,我交给保安,他待会儿会放到你家门口。”
“谢谢,太感激了,多亏了你啊!”
“这样我也放心了,您心脏的药不能停的。您好好休息,相信我们一定可以战胜这场战役!”
疫情无情人有情 医生充当“送药侠”
“疫情期间使用电子医保卡会方便很多”
这一幕发生在杭州某小区。58岁的潘先生是杭州人,近日,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响,潘先生一家人成为了重点观察对象,需要居家隔离。
“不能外出,我的药吃完了怎么办?”面对这一情况,让潘先生措手不及。
原来,潘先生本身患有冠心病,两年前在浙江医院装过支架,现在每月需要前往浙江医院配药,而隔离需要14天,药品的不足成为潘先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隔离疫情,不等于隔离人情。浙江医院门诊部主任、心血管内科王亚利副主任医师得知此情况,立即让他通过手机申请了电子医保卡,远程进行挂号、配药和支付。由于动态二维码很快就会失效,王亚利一直站在自助机旁,一边远程耐心指导潘先生进行操作,一边等候发过来的二维码,并及时帮他完成扫码,仅仅过了十几分钟,便完成了整个配药过程。拿到药的王亚利立即赶赴潘先生的小区,完美的将药送到了小区保安亭。
“没有想太多,患者有需要,那我们就尽可能帮他们做一点事。疫情来势汹汹,大家都在忙着防控,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我只是尽了医生的本分。”王亚利坦言,“特殊时期,患者使用电子医保卡,会方便很多。”
这些解答必看!
互联网医院发热门诊近期咨询问题汇总
疫情期间,浙江医院互联网医院每天也涌来不少来咨询的患者。目前没有出现任何不适,但是曾接触过可疑感染者,怎么办? 若出现发热、胸闷、干咳和乏力等症状怎么办?王亚利对互联网医院发热门诊中患者集中咨询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汇总,市民有相关疑问可进行参考。
1.怎样判断是不是发热?
答: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成年人清晨安静状态下的口腔体温在36.3~37.2℃;肛门内体温36.5~37.7℃;腋窝体温36~37℃。按体温状况,发热分为: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临床表现有哪些?
答: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胸闷、乏力,呼吸道症状以干咳为主,并逐渐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多数患者为中轻症、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通过什么途径传播?
答:现有证据显示,新型冠状病毒可能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4.目前没有出现任何不适,但是曾接触过可疑感染者,怎么办?
答:建议居家隔离观察,观察时间为接触可疑感染者后14天,主要监测体温变化状况,及有无胸闷、干咳、乏力等症状。
5.近日没有出现明显发热,但出现全身酸胀或腹痛腹泻,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表现吗?或者是对新型冠状病毒存在易感性?
答:目前首发感染症状以胃肠道不适的较少,但是若出现严重的腹痛腹泻,应到医院就诊,同时注意保持营养及水、电解质的摄入平衡,此类情况下会出现机体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
6.若出现发热、胸闷、干咳和乏力等症状怎么办?
答:最好步行(戴口罩,勿搭乘箱式电梯,不要采用公共交通)至最近的医疗机构进行血常规、CRP和胸部CT等检测,尤其是发热且伴有胸闷不适的患者,应保持高度警惕,尽早就医。
7.如果出现早期临床表现,是不是意味着被感染了?什么情况下需要就医?
答:如果出现发热(腋下体温≥37.3℃)、乏力、咳嗽、气促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且有武汉旅行或居住史,或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的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或出现小范围聚集性发病,应当到当地指定医疗机构进行排查、诊治,医生会根据发病前的活动情况、实验室检测结果等信息综合判断。因此一旦出现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症状,请勿恐慌,做好自身防护并及时就医。
8.去医院就医需要注意什么?
答:就医时应如实详细讲述患病情况和就医过程,尤其是应告知医生近期的武汉旅行和居住史、肺炎患者或疑似患者的接触史、动物接触史等。特别应注意的是,诊疗过程中应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医用N95口罩,以保护他人。
9.如果怀疑自己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症状怎么办?
答:如果怀疑自己可能受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在互联网医院线上发热门诊进行在线咨询,经临床专家初步排查后再进一步确定是否来院就诊。
凡注有"浙江在线健康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健康网",并保留"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