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把房颤当回事 81岁大伯电视看到一半突发脑梗死
2019年07月01日 来源:浙江中老年网 作者 浙江医院吴玲珑

  每一个房颤患者都应扪心自问,医生嘱咐你做的抗凝治疗你认真做到了吗?

  房颤,全称为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而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其中缺血性脑卒中通常被称为脑梗死。虽然它们一个在心脏,一个在大脑,之间却存在直接关联,有一种脑部疾病叫心源性卒中!

  浙江医院脑科中心主任万曙主任医师说,最近在浙江医院卒中中心接诊的患者当中,心源性卒中比较多见,而这些患者共同的特征,则是都有房颤病史。

  “房颤导致的脑梗,

  往往更危险”

  64岁的张先生,最近给浙江医院神经内科徐珊瑚副主任医师写来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经历了一场心源性卒中后康复出院的他,在其中写道:“是贵院医生的精湛医术挽救了我的生命,是医护人员高尚的医德使我的身体得到了最快的康复。”

  原来,4月16日一早,张先生因为左侧肢体无力、言语含糊,被送到三墩院区急诊科,头颅CT显示未出现出血病灶,但医生们不敢掉以轻心,三墩院区卒中中心为他一键式启动“脑卒中绿色通道”。“这位患者症状较轻,但很有可能反复或者加重”,且张先生有房颤病史,接诊的徐珊瑚判断其为急性脑梗死,经家属同意后给予溶栓治疗。溶栓后患者症状逐渐缓解,又经过20多天的住院治疗,终于康复出院,而且他对自己的恢复情况非常满意。

  吃晚饭时还好好的

  看着电视就不对劲了

  6月4日晚,81岁的安吉人鲁大伯被紧急送至三墩院区卒中中心。当天晚饭时段,他还一切如常,饭后看着电视,家人叫他无应答,同时发现其右侧肢体活动困难。紧急被送往当地医院后,鲁大伯被初诊为脑梗死。转到三墩院区卒中中心,头颅CT显示其左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闭塞。万曙、浙江医院神经介入科吴炯副主任医师等浙江医院神经介入团队成员从家里火速赶到,为鲁大伯实施动脉取栓手术。

  鲁大伯也是个房颤患者,且在5年前查出高血压,然而平日他只是吃点降压药,并没有把房颤特别当回事。回顾他的取栓手术,有点波折,一是血管路径十分迂回,90cm长的直引导管到位困难,最后医生们使用同轴技术,使长鞘艰难地搁置于颈总动脉作为支撑,再将中间导管通到闭塞血管的近端进行操作;二是颈动脉血栓负荷很大,取出后的血栓足足有6cm那么长。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奋战,鲁大伯的手术顺利结束,闭塞的脑血管被成功开通。

  关注心房颤,预防脑卒中

  千万别忽视抗凝治疗

  近年来,脑梗发病率逐年升高并有年轻化趋势,而在幸存者中半数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如半身不遂、语言障碍、痴呆、生活不能自理等。万曙说,临床中心源性卒中的患者也在不断增加,房颤患者尤其要警惕卒中风险。

  房颤时,患者的心律跳动不稳定,房颤在持续48小时消失后,血液在心房的流动就会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就会进入人体循环动脉,随着血液流向身体各处,如常见的脑部血管,可诱发动脉栓塞,也就是脑梗。

  不过,这种房颤导致的心源性卒中是可以预防的,其中抗凝治疗就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现实生活中,大部分房颤患者对于房颤抗凝的重要性和规范性缺乏足够的认知和重视。因此,对于已经发生过房颤的患者来说,一定要把预防脑卒中当成头等大事,加强对非持续性房颤的监测,通过及时、正确的抗凝治疗,降低卒中风险。

  另外,房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饮食清淡,心态平和,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等食物,避免过饥过饱、大喜大悲等不利因素加重心脏负担,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

  “7×24”的大脑守护者

  抢抓4.5小时静脉溶栓“时间窗”

  时间就是大脑!万曙表示,急性脑梗死病情发展迅猛,短时间内便会造成大脑损伤,具有高致残率及高致死率。

  浙江医院卒中中心由脑科中心医生24小时值守,脑卒中患者被送到医院急诊后,一键式启动“脑卒中绿色通道”,由专科医生立刻判断病情进行初步诊断,在第一时间完成一系列必要检查。确诊为急性卒中,如患者在急救时间窗内、家属知情同意后可立即进行药物溶栓或手术治疗,让患者得到及时恰当的救治,最大程度缩短患者脑损伤时间,极大提高急救效率。

  静脉内溶栓治疗必须严格控制治疗“时间窗”,即从发病到接受静脉溶栓的时间在4.5小时以内,并且越早越好,早一分钟静脉溶栓,就能挽救更多的脑细胞,降低失语、偏瘫等后遗症。脑卒中患者被送至卒中中心后,医生从接诊到实施静脉溶栓治疗,相隔的时间控制在60分钟内;而头部开放性损伤的患者,到院后最快20分钟就可进行开颅手术。今年截止目前,这条绿色通道已成功救治了数百位危急重症患者。

  本文指导专家

  万曙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浙江医院院长助理、脑科中心主任、神经介入科主任。兼任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出血性卒中介入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脑卒中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浙江省创新学科(神经创伤学)后备学科带头人、浙江省预防医学会心脑防治专委会常务委员。从事神经外科工作20余年,擅长各种出血性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近年来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及其他多项省部级研究课题,在Translational Stroke Research 及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

  特需门诊:

  周一上午(三墩院区)

  周三上午(灵隐院区)

  名医门诊:

  周四上午(三墩院区)

责任编辑:王一鸣
标签: 治疗;房颤患者;卒中;房颤;脑卒中;医生;大伯;动脉;晚饭;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