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传统瑰宝:关于中药特性
都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医讲究阴阳平衡,那么中药呢?其实中药也讲究阴阳。
中药的四气五味
《神农本草经》序录云:“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每味药物都有四气五味的不同,因而也就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四气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四气之中寓有阴阳含义,寒凉风阴,温热属阳,寒凉与温热是相对立的两种药性,而寒与凉、温与热之间仅程度上的不同,即“凉次于寒”、“温次于热”。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一般来讲、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痰热、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而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五味
所谓五味,是指药物有酸、甘、苦、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辛: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有辛味。
甘: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甘味药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几个方面。
酸: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酸味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症。
苦: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喘咳、呕吐、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
咸: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有咸味,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痰核、瘿瘤、癥瘕痞块等证。
中药的官职
中医开方,少则四、五味,多则数十味,那么多味药并不是都治疗你的疾病的。它们的主次也要军官排位。
《素间·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调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方中通过用古代国家体制中君、臣、佐、使的等级设置,以说明药物在方的主次地位与相互关系。
药中有上中下三品,分别对应君、臣、佐、使。
君药:君在古代指最高统治者。在中药中是起主要治疗作用。
佐药:是佐助药,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
臣药:臣指辅佐君主的大臣。在中药中是辅助君药加强其治疗作用的药物。
使药:是引经药,能引导方中药物的药力直达病所。
药物的功用各有所长,也各有所偏,通过合理的配伍,增强或改变其原有的功用,调其偏性,制其毒性,消除或减缓其对人体的不利因素,三品彼此相互配合、制约,以使药品发挥最大功效。
中药汤剂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汤剂的服法是根据病情、病位、病性和药物特点来决定的。中药汤剂正确服用在治疗过程可助药效充分发挥,反之则影响药物疗效。
一、服药次数
(1)一般病证每日服一剂中药,每剂中药二煎或三煎,分2次(早、晚各1次)服或3次(早、中、晚各1次)服。
(2)急症、高热和危重病人酌情每日2-3剂或遵医嘱。
二、服药方法
(1)温服:汤剂不冷不热时服用,为一般服药方法,以防过冷、过热对胃肠产生不良刺激;
(2)冷服:汤剂放凉后服用,热证用寒药宜冷服,如服苦寒清热、凉血解毒、止血止吐药;
(3)热服:汤剂趁热时服用,寒证用热药宜热服,如服辛温解表、祛寒通血脉药;需注意的是服发汗解表药后,宜多喝热开水或食热粥,安卧,以助药力促发汗,忌酸味食物及冷水;
(4)顿服:药性峻烈的小剂量汤药一次服完,迅速发挥药效,在不伤正气的情况下,集中药力,发挥最大效应,多用于痛证、胀证,也有热证、出血证,多属急证重证;
(5)频服:不同时段分数次频频服用,使汤药充分接触患部,见效快,如咽喉病者缓慢频服或随时含服,呕吐病人宜少量频服或先服少量姜汁后在服药;
(6)冲服:用药液将不溶于水或不宜煎煮的药末冲服送下。
三、服药时间
1)饭前服:一般在饭前30分钟左右服药,病位在下,如肝肾虚损或腰以下疾病饭前服,以使药性易下达;治疗肠道疾病也宜饭前服,在胃空状态下,药液能直接与消化道黏膜接触,较快地通过胃入肠,从而较多地被吸收而发挥作用,不受胃内食物稀释而影响药效。一般滋补药宜空腹服。
(2)饭后服:一般在饭后30分钟左右服药,如治疗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饭后服,可使药性上行;对胃肠有刺激作用的药饭后服可减少对胃肠黏膜的损害;毒性较大的药饭后服,避免因吸收太快而发生副作用。
(3)餐间服:两餐之间服药,避免食物对药物的影响,如用于治疗脾胃病的药物;
(4)空腹服:胃及十二指肠均无食物,此时服药可避免药与食物相混,能迅速入肠并保障较高浓度而充分发挥药效,如健胃药、驱虫药、泻下药、滋补药或治疗四肢血脉病的药物;
(5)睡前服:般在睡前15-30分钟服用,如
补心脾、安心神、涩精止遗、镇静安眠药。
(6)隔夜服:睡前服1次,隔日早晨空腹再服用1次,主要是指驱虫药;
(7)定时服:有些病定时而发,需掌握发病规律,在发病前服,如截疟药在疟发前2小时服;
(8)特殊服法遵医嘱。
最后送福利养生法宝,祝顺遂安康!
清晨起,莫慌忙,伸伸懒腰再起床
床边坐,别着急,半分钟后再站起。
温开水,喝半杯,血脉通畅最宝贵。
大小便,要排空,清肠排毒垃圾清。
吃早餐,很重要,宜早更要营养好。
午饭后,睡一觉,自我调节减疲劳。
晚餐少,宜清淡,有利健康和睡眠。
晚饭后,散散步,身心放松舒睡眠。
睡觉前,泡泡脚,按摩涌泉胜吃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