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闹元宵,护脾胃,防春寒
2019年04月09日 来源:浙江中老年网 作者 浙江医院吴绍康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今年的元宵节恰逢雨水节气。历书中记载:“斗指壬为雨水,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此时日照时数增加,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气温由冬末的寒冷向初春的温暖过渡。雪花纷飞、冷气浸骨的天气渐渐消失,而春风拂面、阳光温和、细雨潇潇的日子正向我们走来。浙江医院中药房吴绍康中药师提醒,雨水时节,在生活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多注意。

  重保暖

  初春阳气渐生,气候日趋暖和,许多人认为雨水过后,天气回暖,可以去棉穿单了。非也非也。此时北方阴寒未尽,气温变化大,虽然雨水之季不像寒冬腊月那样冷冽,但由于人体皮肤腠理已变得相对疏松,对风寒之邪的抵抗力会有所减弱,因而易感邪而致病,故此时需要注意“春捂”。由于人体下半身的血液循环相对上半身来说较差,所以雨水前后尤要注意下半身的保暖。平日可以坚持睡前热水泡脚促进循环,服饮生姜红糖茶暖胃散寒以及当归生姜羊肉汤温中补血。

  护脾胃

  “雨水落了雨,阴阴沉沉到谷雨”。雨水时节,长期阴雨天气或频繁的冷空气侵袭,令倒春寒时常会“不请自来”。随着雨水增多,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湿气通于脾”,加之持续多雨不断,湿邪难以去除,故雨水前后应格外注意养护脾脏。饮食方面,应坚持清淡可口,忌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味甘食物可健脾益气,如红枣、莲子、蜂蜜、银耳、白米等都是上佳之选。

  迎春困

  随着春天的到来,春困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平时可进行散步等小运动,并养成每天按时睡觉起床的习惯,舒缓身心,赶走春困,将身体调整到一个正常的状态。

  防疾病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天气变暖,万物开始萌动,春暖花开的感觉越来越明显。然而雨水增多,湿气加重,早晚温差较大,正是各种慢性病和传染性疾病多发的时节。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过敏

  皮肤瘙痒、红肿、疼痛、流鼻涕、眼部发痒、哮喘、呼吸困难等都是过敏常见症状,而花粉、柳絮、沙尘、雾霾以及某些食物都是常见的过敏原。著名中医王正龙先生说过:过敏症其根源就是肺肾两虚。肾精亏损,必定引起肺气不足;肺肾两虚,稍微活动就会引起哮喘;肺主皮毛,湿气外泛,就会引起皮肤过敏。预防上,一是要拒绝寒凉,不吃冷饮,不要冷水洗头等;二是可以坚持艾灸中脘穴+肺腧穴+涌泉穴,增强肺肾功能。

  腹泻

  春季是腹泻高发期,所谓“脾虚泄泻”,湿气加重,外湿与内湿结合,更容易造成腹泻。腹泻怎么办?可以选用附子理中丸,一次一粒,一天两次。但注意服用附子理中丸一定要注意多补充大米汤,而且腹泻本身也会消耗大量的津液,所以需要多补充水份,恢复津液。另外可以选择艾灸神阙穴,每次30分钟,艾灸前后多喝热水,注意避风受凉。

  关节疼

  关节处寒湿重,寒性凝滞,气血阻滞不通,不通则痛,胶着难解。这种情况下同样可以选择艾灸的方法,艾灸疼痛处,每次30分钟。

  哮喘

  雨水前后万物复苏,是踏青赏花的季节。这时期发作的哮喘,多是气温变化和接触过敏源引起的。哮喘病因复杂,常伴有肺中的寒热错杂,所以可以先用小柴胡颗粒清肺中虚热,平时饮食煮喝干姜大米汤来破肺中寒湿。

  心脏病

  春季也是冠心病多发季节,病人往往有先兆表现,如心悸、心急、烦躁、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如果有心慌、胸闷的情况,可以考虑用肉桂+川芎各10g,煮水5分钟,代茶饮。急发作时,一定要赶紧去医院哦。

责任编辑:王一鸣
标签: 雨水;腹泻;艾灸;湿气;过敏;保暖;天气;哮喘;冰雪;二十四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