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有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代表一个季节的开始。在四立之中,立秋所代表的换季最容易被人忽视。
今日立秋,秋天就这么来了...
8月7日,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三个节气:立秋。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为立秋。当立秋到来时,我国很多地方仍然处在炎热的夏季之中。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大气科学词典上说:秋老虎是我国民间对立秋之后重新出现短期炎热天气的俗称。
立秋时,天气依然很热,许多人还习惯照着夏天的活法过日子,喝冷饮,吹空调,吃冰西瓜……等到九月十月天气渐冷,毛病就出来了——有人拉肚子,有人咳嗽,有人发胖,有人感觉身上没力气。这都是“秋行夏令”的结果。
秋季气候特点是:燥、凉、爽。燥:金位之下、火气承之、气干偏燥;凉:秋降气凉、气温下降;爽:雨量减少,空气湿度相对降低,昼夜温差大。抓住秋季的季节特点,合理适当的养生,顺应自然规律,怡养身心,必然心宽体健,益寿延年。
“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养生应顺应时节变换,养生重点逐渐由夏天的养心,转换为秋天的养肺。
养生重点
立秋之后,一场秋雨一场寒。中医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立秋养生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起居:重视起居调养,保持充足睡眠
立秋后,起居调养方面,当“早卧早起,与鸡俱兴”,顺应阳气收敛,却又不是太过,使肺气得以舒展。“春困秋乏夏打盹”,立秋后不仅仅是困,还让人觉得浑身乏力提不起劲。人困乏的最主要原因是缺少睡眠。大家应避免秋乏的现象出现,保持充足的睡眠。
(二)精神:注重精神调养,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气定则神闲,神闲则性静。”秋季人们既有收获的喜悦,也难免触景生情,自古逢秋悲寂寥,产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失落感。因此,在进行精神调养时,要坚持内心平静,神志安宁,遇事不要钻牛角尖。收敛神气,才能养气。在情志上要忌悲忧伤感,遇伤感事则主动排解,以避肃杀之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不妨多去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登山、旅游等,以消解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
(三)运动:轻松平缓,避免过度出汗
立秋之后,阴气降敛,这时正是适合开展各种活动的好时期。运动量不宜过大,易选轻松平缓的项目,如:如爬山、骑行、快走、太极拳等。训练适宜在早晚间进行,更应选择靠近草木繁茂,空气清新的地方,避免过度出汗,以不感到疲劳为度。
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能做剧烈运动,尤其患有血管疾病的人,比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更不能进行任何剧烈运动。
(四)饮食:宜清淡饮食、滋阴润燥
“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素问·脏气法时论》。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有“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立秋之后天气转凉,所以立秋之后禁忌吃冷饮,避免肠胃受寒,诱发肠胃疾病。
民间在立秋时有“贴秋膘”的说法,但是此时胃肠功能较弱,如果吃太多高蛋白食品,会增加肠胃负担,影响胃肠功能,所以“贴秋膘”要适当。尤其是那些患有胃肠道疾病、三高人群、心脑血管等疾病的人,不宜摄入太多肉食。
(五)防病:防秋燥,注意预防感冒和咽喉炎
中医认为“秋内应于肺”,而肺为“娇脏”。立秋之后天气逐渐干燥,肺气虚会使身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降低,容易受外因的侵蚀,从而导致感冒、咳嗽、发烧。
气候上来看,秋季风干物燥,一旦劳累过度,容易诱发咽喉炎或是使本来已痊愈的咽喉炎复发。防秋燥,做好咽喉炎的预防,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辛辣、过冷、过烫、油炸、腌制等刺激食物。
立秋之后,还没有真正出伏天,温度相对比较高,气候变化很可能会导致旧病复发,诱发新病,所以一定要做好预防措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饮食习惯,才能为秋冬季节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立秋至,早晚温差大,各位宝宝们要注意保护身体哦!
凡注有"浙江在线健康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健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健康网",并保留"浙江在线健康网"的电头。
传真:0571-85312322
邮箱:1445439526@qq.cn
扫码关注
浙江在线健康网